近日,一張高考喜報引發關注。這份來自江西上饒余干中學的喜報這樣表述:在多名高分學生拒報清北志愿的情況下,我校仍有3名同學被北京大學正式錄取。目前,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已要求撤下喜報并整改。
這份喜報之所以引發爭議,一方面是因為喜報中的內容暗含對部分高分學子未報清北名校的不滿;另一方面,也有網友表示,有政策明確規定,不允許發高考喜報,這份喜報涉嫌違規。
實際上,這兩個問題殊途同歸。學校為什么希望高分學子報考清華北大?近年來,一所中學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日漸成為衡量該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清北率”成為一些學校、一些地方下大力氣追求的“政績”。有的學校甚至直接將“清北率”與教師的薪酬、評獎等事項掛鉤,將優質教育資源向高分學生傾斜,不遺余力追求“清北率”。
學校為什么要發喜報?同樣是為了宣傳成績。《教育部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不得以任何形式宣傳炒作“高考狀元”“升學率”“錄取率”“高分考生”等。但是,學校即使冒著違規的風險也要發出“高分考生”被北大錄取的喜報,無疑是覺得這一成果太重要了。
簡而言之,從追求“清北率”到發出“清北率”的喜報,都是學校的重要“政績”,都關系著學校的“臉面”。不難看出,一些學校對清北兩校的重視,已經超出了正常的教育評價機制。
毫無疑問,清華、北大是很多人向往的名校。但是,這并不代表所有的學子都想報考這兩所學校,更不意味著沒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就不優秀,甚至沒有前途。教育本來就該尊重學生的特點,鼓勵他們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方式發揮自身價值,而不是把考上某一批高校甚至某兩所高校作為唯一評價標準。
一些中學對“清北率”的過度追求,是功利主義教育觀的體現,是“唯名校論”的極端體現。其他學生培養得再好,沒有考上清華北大就沒法作為成績宣傳,因此無關緊要——這是對教育理念的扭曲,更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不顧學生意愿和實際情況,一味要求報考其清華北大,歸根結底,不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是為了學校自身利益,這是一種教育界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
考上清華北大固然好,但人為賦予清華北大過高的地位,不僅對其他高校不公平,而且對清北本身的發展也未必有利。評價人才,最終還是應該回到人的本身。(土土絨)
來源:浙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