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
《老子》《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這三本書里的部分思想,已經在中國人身上傳承了幾千年。
雖然傳承的時間很長,但是這些書中的一些話,我們至今沒有弄明白。
就比方說《道德經》里的這句話中,“芻狗”為何物?它代表什么?
皇家圖書館管理員
周靈王二十一年,大約是公元前551年,老子被周王室的官員看中,將他帶進皇宮,讓他當了“守藏室史”。
這里的“藏”并非“收藏”的“cang”,而是“寶藏”的“zang”。
唐僧名為唐三藏,如來給了他“三藏真經”,因此“藏”最開始的意思,其實是指典籍經書。
所以,老子這個官,其實就是專門看守“圖書館”的圖書館管理員。在沒當這個官之前,老子拜商容為師,跟著商容學習知識。
商容原本是齊桓公手下的大臣,還曾經當過齊桓公的說客,不過這都不是他的主業,他最精通的其實是天文歷法。
也就是說,商容的天文學和數學肯定不錯,但是老子明顯是個學文科的人。
因此,老子在商容那里,只學到了一些皮毛,他真正開始成為“哲學家”的路,是從他當上這個圖書館管理員開始的。
老子每天的任務,就是守著這些上古典籍,防止別人將這些書弄走。
可是如果就這么干看著的話,實在有些無聊,于是老子便開始翻閱這些“皇家典籍”。
反正這些書放著也是放著,老子既然有這個工作便利,他順手拿了一本就看了起來。
有書看了之后,老子就愛上了這份工作,一干就是十六年。
一直到周景王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35年的時候,老子出了事。
甘國國君“甘簡公”來圖書館借書,但是他沒有周景王的批準。
按照規定,老子不能讓他將書帶走,甘簡公很生氣,他覺得自己身為皇親國戚,居然連“藏室”都進不去,很沒有面子。
由于甘簡公跟周景王沾親帶故,因此當他將老子告到管事的地方之后,老子馬上就被解雇了。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老子這十幾年來,每天苦讀,就算沒有讀夠萬卷之書,那也有九千卷了,不過那時候有沒有這么多書也是個問題。
總之老子已經讀了不少書,該出去逛一逛了。
于是老子就趁著這個機會,來到了魯國轉悠,還正好主持了一下自己朋友的葬禮。
就在這場葬禮上,老子認識了孔子,當時的孔子只有十七歲,他給老子幫完忙之后,就向老子詢問關于“禮”的事。
老子外面游歷的第五年,周景王來找書看,卻發現藏室中的書上已經有了一層厚厚的灰塵。周景王大怒,當即便要找守藏室史問責,但是守藏室史“李聃”已經被趕走了。
周景王當即下令,將老子找回來,繼續讓他負責“藏室”的事情。
就這樣,老子再一次回到了“圖書館”。
周王室的動亂
老子回到皇宮的第四年,他家里來了一位拜訪者。
老子雖然有學問,但是由于他的工作性質比較隱秘,因此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一般很少有人來拜訪他。
但是這次來的人可不一樣,這位可是他快十年未見的“老朋友”了。
來人正是當年向老子問“禮”的孔子。
老子帶著孔子學了一圈,孔子受益良多,帶著弟子們又離開了??鬃幼吆螅献佑只氐搅嗣刻煸趫D書館“看書”的生活。
就在老子以為自己這一生就這么過去的時候,動亂發生了。周景王在世的時候,他的太子姬壽就去世了,于是他就又立了姬猛為太子。
但是周景王又比較喜歡自己的庶子姬朝,他就讓朝中權臣孟賓幫助姬朝當上天子。
可是周景王還沒來得及宣布這件事,就去世了,于是太子姬猛正式即位。
但是姬朝可不愿意了,他覺得自己各方面都比姬猛要強,而且父親也已經同意讓他即位天子了。
于是,在周景王葬禮那天,姬朝帶著一些無業游民,掀起了一場動亂,想要殺掉姬猛。
姬猛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了一跳,趕緊逃了出去,姬朝就占領了洛邑。
但是他占領一座城也沒什么用,別的國家都不承認他。
五年后,姬猛帶著晉國的軍隊打了回來,姬朝被迫逃離。
在這段動亂期間,老子一直在洛邑,對于這些事,他并不感興趣、誰來做天子,并不影響他在這里看書。
不過姬朝在逃離洛邑的時候,非要帶走王宮里收藏的典籍,也就是老子負責看守的這些東西。
老子在這里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姬朝帶人過來硬搶,他能怎么辦?
就這樣,藏室里的書籍被姬朝搬走了大半,等新的天子回來之后,老子因為辦事不力被免職。老子心有不甘,但也無可奈何,他只好返回老家居住。
老子在家里聽說秦國出了一位厲害人物,幫助秦國成為了霸主國,這個消息令老子心動,于是他騎上青牛,直奔函谷關。
函谷關守將尹喜,是個天文愛好者,他夜觀天象的時候發現有星星移動了,他推測出這是有高人要西行。
三天后的清晨,東方紫氣升騰,老子騎著牛緩緩走來,一看就是位高人。
尹喜非常高興,邀請他到自己休息的地方。老子唯一為了報答他,留在了這本《道德經》。
芻狗之意
關于“芻狗”的意思,必須根據老子思想以及他的經歷來理解。
對于老子來說,什么都不做就是做好的。
天地之間自有規律,如果沒有外力干擾,天下萬物就會朝著好的一方面發展。
因此,不需要有人過多干涉事情的發展。
當初姬朝趕走了姬猛,卻沒能坐上皇位,而姬猛又帶著晉國軍隊殺回來,其實也沒坐上皇位,因為他還沒登基就病死了。
如果不加外力干涉的話,他們兩個本可以都過上好日子的。
而后來的漢文帝以“黃老之學”治國時,也是“無為而治”,不去過多干涉百姓的生活。
在古代,狗不光能看家護院,還能被當作祭品獻給神明。
但是人們不可能真的將狗殺掉,只能是用草編一個“假狗”出來,這“假狗”就是“芻狗”,這種芻狗也就用一次,用完就扔了或燒了。
芻狗生來顯貴,死前卑微,這是它的命運,人也一樣。
在天地眼中,萬物就像芻狗一樣,都有自己的命運,不需要過多干涉,萬事萬物都會按照“道”的軌跡前進。
這里的“圣人”也就是“天子”,在天子眼中,百姓也有自己的命運,只要不去干涉,秉持“無為之治”,天下百姓的生活自然會越來越好,這就是“道”。
因此,芻狗在這里指代的是一種“從生到死”的命運。
雖然萬物遵循從生到死的規律,但是芻狗這個太明顯了,太有代表性了,因此老子就將其作為“命運”的代表。
其中蘊含的思想就是為君治國,不應妄加恩賜或刑罰,只需要讓百姓像“芻狗”一樣,按部就班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