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一磚一瓦,都鐫刻著太行山抗戰的熱血與榮光。”站在桐峪1941博物館前,講解員張亞茹輕撫外墻的浮雕,目光里滿是自豪。
作為土生土長的左權人,她見證了這座博物館從規劃到落成的全過程,更親眼目睹它如何讓沉睡的紅色記憶“活”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生動歷史。
左權縣,這座以抗日名將左權命名的晉中縣城,曾是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150余個黨政軍機關的駐扎地。從這里走出了6位元帥、6位大將、19位上將、48位中將、300位少將,269處革命遺址如星子散落全縣,被譽為“一座沒有圍墻的抗戰博物館”。而桐峪1941博物館,正是這片紅色熱土上的“心臟”。
紅色沃土:
打造沉浸式紅色文化新地標
2023年,左權縣在桐峪鎮桐灘村打造了這座集民主制度博物館、紅色金融教育館、互動體驗館于一體的綜合性展館。總建筑面積9000平方米的展館內,150件文物、400張歷史圖片結合AR、VR技術,生動呈現“三三制”民主政權、紅色金融體系等抽象概念。桐峪1941博物館,正以嶄新的姿態向世人講述著那段崢嶸歲月。
在博物館的大廳,記者注意到,抬頭仰望頭頂上的“民主之光”多媒體裝置。該裝置采用透明LED吊裝結構,通過影片和屏幕的融合,為游客呈現主題為《民主之光》的視覺影片。影片以“星星之火”的意象開篇,由內而外點亮三層屏幕,并融合成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照耀在廣袤的華北大地上,點明主題——民主之光。
“我們希望通過藝術與科技的融合,讓參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抗戰時期民主政權的來之不易。”該館運營負責人魏曉雷指著裝置說道。
紅色金融教育館通過珍貴的錢幣、票據和歷史影像,生動展現了紅色金融在革命斗爭中的重要支柱作用。“很多人不知道,抗戰時期根據地曾發行自己的貨幣,這些貨幣不僅是經濟工具,更是凝聚民心的紐帶。”魏曉雷拿起一枚泛黃的抗幣向游客介紹道。展館內,互動屏幕實時模擬根據地經濟運作場景,讓觀眾在互動游戲中理解紅色金融的歷史意義。
“以前游客來左權,只能看遺址、聽講解,總覺得隔著一層。現在,連孩子們都追著問‘八路軍叔叔當年怎么打仗’。”桐峪鎮政府相關負責人感慨道。自2024年入選全國最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創新案例以來,這里已成為黨員干部重溫初心、游客觸摸歷史、學生感受信仰的“紅色課堂”。
科技賦能:
沉浸式體驗讓歷史“觸手可及”
“砰!砰!砰!”在互動體驗館的“蘇亭伏擊戰”展區,游客王磊戴著VR眼鏡,手持模擬步槍,正與虛擬日軍激烈交火。激光定位技術將室內空間瞬間轉換為1941年的太行山戰場,槍聲、爆炸聲、風聲在耳邊交織,讓他直呼“心快跳出嗓子眼”。
這不是簡單的“看展”,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桐峪1941博物館用科技為歷史“插上翅膀”:穹頂球幕影院《國魂烽煙》以三自由度動態座椅,還原百團大戰的震撼;AR主題區“民主新風”讓浮雕中的仁人志士“開口說話”,講述抗戰時期“三三制”民主政權的誕生;動感座椅的球幕影院《我的驕傲》,則帶著觀眾從遼縣古村到太行戰場,縱覽左權千年歷史。
最令人動容的是“老兵記憶”項目——通過多維投影技術,一座靜態浮雕“活”了過來。八路軍戰士李建國(化名)眼角的皺紋微微顫動,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講述自己從“遼縣子弟團新兵”到“戰斗英雄”的成長:“那時候子彈擦著耳朵飛,心里只想著‘多打死一個鬼子,鄉親們就能少受一份罪’。”游客劉女士抹著眼淚說:“這種真實感,比任何教科書都震撼。”
“年輕游客對說教式展覽接受度低,我們就用他們熟悉的語言講歷史。”魏曉雷介紹,館內互動體驗區占比超60%,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40分鐘延長至2小時。
科技賦能的背后,是左權縣對紅色文化傳承的創新思考:歷史不是塵封的標本,而是“活”著的生命。
文旅融合:
紅色基因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桐峪1941博物館的“出圈”,不僅源于“科技+歷史”的硬核展陳,更得益于左權縣“紅色文旅+”的戰略布局。近年來,當地依托269處革命遺址,打造“抗戰博物館群”,推出非遺展演、紅色劇本殺、實景劇等多元活動,讓紅色文化“活”在煙火氣里。
今年春節,博物館前的非遺民俗盛宴“點燃”了太行山:舞龍隊伍在鼓點中翻騰,打鐵花如流星墜落,火壺表演讓游客驚呼連連。“沒想到在紅色博物館還能看到這么精彩的非遺!”來自河北的王女士帶著孩子連看兩場,手里還拎著剛買的抗幣書簽、左權將軍卡通玩偶。據統計,活動期間博物館日均接待量突破8000人次,周邊民宿入住率達95%。桐灘村的老宅被改造成抗戰主題民宿,“暑假的訂單已經排到8月底了”。
今年6月,省文旅廳主辦的“晉請悅讀”紅色文化專場活動走進省博物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李佳明、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作者林超與觀眾共讀《左權家書》,分享“左權將軍寫給女兒的信中,既有‘以身殉國衛吾華’的壯志,也有‘好好讀書’的叮嚀”所體現的家國情懷。活動還設置了“圖書漂流”環節,三位幸運觀眾與文化名人互換紅色書籍,讓閱讀與旅行深度融合。
如今,博物館的輻射效應已延伸至周邊產業:農家樂推出“八路軍餐”;文創商店上架“穹頂影院同款VR眼鏡”;村民趙大叔的老宅被改造成“抗戰主題民宿”。趙大叔說:“以前種地一年掙不了幾個錢,現在靠經營民宿和銷售文創產品,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桐峪1941博物館,這座矗立在太行山間的紅色殿堂,正以科技為翼、文化為魂,讓百年前的烽火記憶煥發新生。在這里,歷史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可觸摸”的溫度、“可參與”的體驗、“可傳承”的精神。
正如魏曉雷所說:“紅色基因的傳承,不是復制過去,而是讓它在當下‘活’起來,照亮未來的路。”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栗美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