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上班時分,太和王老太粉雞店的門前已排起長隊。第四代傳承人劉壘手持長勺攪動湯鍋,升騰的蒸汽中,金黃油亮的雞湯翻滾著細密的氣泡——這口沸騰飄香的粉雞湯,早已成為太和人的味覺記憶。店內座無虛席,只為那—口穿越百年的“小時候的味道”。
四代匠心:百年不變的味覺契約
“輕敲慢打300下,少—分功力都不行”,將雞肉剔骨切片,裹上太和特有的紅薯淀粉,反覆摔打300次直至肉質與淀粉交融;雞骨慢燉九小時的雞湯浮著透亮金油——這道源自 1920年的祖訓工藝,四代人從未妥協。
街坊的“家庭廚房” 四代人的情感紐帶
早市高峰后,常有人端來自家飯盒:“打滿湯!”店員默契舀入雙倍鮮湯。從果腹小攤到社區情感樞紐,—碗湯里沉淀著太和人的集體記憶。 —位連吃30年的常客感慨:“吃的是手藝,品的是光陰——這味道和我10 歲那年一模一樣!
短視頻里的“非遺功夫課”
鏡頭下,劉壘演示摔打打技法,特寫淀粉裹肉的晶瑩紋理。2024年,王老太粉雞登錄安徽衛視經濟生活頻道《安徽味道》美食專欄;同時更多的關于粉雞的故事在短視頻平臺擴散開,引來更多外地人關注這家老字號餐飲店,觸動百萬年輕人:“原來匠心不是傳說!”門店銷量飆升至日均600碗,游客專程驅車打卡。
火爆背后的“老店密碼”
食材里的太和基因,紅薯淀粉必選本地紅薯品種,吸水性造就獨特彈滑;雞肉源自三十年契約養殖戶。“離了太和水土,就失了筋骨”——本土食材筑起味道護城河。
活著的記憶,沸騰的傳承
“老字號不是博物館展品, 而是流動的日常。 ”劉壘望向滿堂賓朋:有攜孫重溫兒時味的老大爺、有品味生活的青年、循“皖北必吃老店”攻略遠道而來的游客——百年前街頭小攤的溫熱,終成照亮相聚的燈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