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報志愿,傳統的985、211和雙一流名校被掀桌了!
而掀桌的,是諸如福耀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這樣的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學。
近日,福耀科技大學首期本科生50人集結完畢,有高考生分享,自己高考分669分,最后選擇了福耀科技大學,而這個分數報大部分985名校都綽綽有余。
而在廣東,創校時間不長的南方科技大學,物理類的投檔線也一度力壓老牌985名校中山大學。
北大清華的招生卻屢屢遇冷,今年河南724分的高考狀元放棄清華,最終選擇了國防科技大學。
種種跡象表明,今年報志愿,大家更看重就業導向,也不怪有人調侃:前兩年,北大護理也是北大;現如今,北大護理也是護理。
確實,在年輕人苦于找不到工作、中年人為失業擔驚受怕的現在,學生和家長都看得很明白了:
讀名校4年后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哪有現在就能手握保險編制和高薪大廠崗位香?
所以一些“考上即上岸、考上即有好工作”的院校分數暴漲,卷得嚇人,而這,只不過是讀大學“內卷”第一關。
你敢信,已經有高考生在暑假提前準備考公:
還有高考生搶針對大一新生的新型“暑期班”——大學生涯規劃,大一開學前就明晰內卷通關路線;
原本在大學期間的內卷節點開始前置,更別提進了大學后,各種卷績點、卷綜測、卷評獎……似乎人人都在卷生卷死,不卷人生就完蛋了。
而今天,我們想分享三位大學生的故事,他們也曾卷到瘋魔、痛苦不已,但后來他們的心態變了:
有人被卷到突然手抖、心狂跳、身體一再預警,最終領悟“人生不一定要做成什么”;
有人卷到心理出現問題,患雙相情感障礙,最后在與自己和解之后“爬上了自己的雪山”;
有人卷到大學四年始終懷有一種負罪感,不過后來開始問自己:“能不能試著慢下來?”。
通過他們的內卷敘事,你會發現:當外在環境讓我們不得不卷,身為個體,我們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節奏,走自己的路,且有路可走。
01
因學業壓力患雙相:
“我像在徒步攀爬一座雪山”
大學四年,曉琪被學業、就業等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直到發現自己患了“雙相”。
一天,曉琪從教室回到宿舍,繼續趕制未完成的美術作業。可一夜之間,窗外的草木仿佛都有了生命,整夜不停地跟她說話,讓她徹底沒了睡意。
“機能性幻聽”,這個詞是她偶然在網上搜到的最符合自己癥狀的疾病。那些單調重復的聲音像一張無形的網,謾罵、嘲諷、鼓勵、贊美,她一閉上眼,就感到周圍的人在對自己評頭論足。
后來曉琪住進了當地最有名的精神衛生中心,但即使已經患病不得不接受治療,她也仍然無法放下自己的學業。
因為害怕待在精神病院,加上臨近期末考試周,曉琪迫切想出院,告訴醫生自己已經聽不到那些對話聲了,住院兩周后便提前離開了。
可實際上,那些聲音如影隨形,連衛生間管道的流水聲,在她聽來都像是在嘲諷這個懦弱的自己。
后來情況愈發糟糕。她開始神志不清,跟輔導員說了自己的感受后,輔導員聯系了她的家人,建議她提前回家休養,未考完的科目放假后再補考。
可放假回來補考時,她卻臨陣脫逃了,“我也不清楚自己在害怕什么,但整個人狀態都是恍惚的。”
她開始陷入了一個怪圈,怕“生病耽誤時間”,于是迫切想要重回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而當正常回到學校后,那種對學習的生理性排斥又讓她想要逃離。
生病打亂了她的大學規劃,她十分焦慮,因為掛科,很多獎項與她無緣,之前的入黨推優名額也被作廢。
那段時間,曉琪迷上了4399上的“皇后養成計劃”,這是一款能讓女主達成各種職業目標的養成類游戲,有一天弟弟問她:“要是游戲角色沒成功會怎么樣,變成社會廢人嗎?”
那一刻曉琪的心里涌上一股難以言說的悲傷,她癡迷于給游戲角色規劃人生,可真正擔心沒按規劃完成目標會變成“社會廢人”的,其實是她自己。
去北京看病,像一束微光,成了全家人最后的指望。
假期里,父母帶她去了全國最好的精神衛生中心。醫生給出了恰當的診斷,開了治療精神分裂的藥物。之后半年,她堅持服藥,病情漸漸好轉,那些對話聲少了。
而在這期間,曉琪從未想過休學,因為她還想考公考編,不想讓履歷留下污點,于是只能拼命忍受身體的不適。
雖然癥狀比半年前減輕了很多,但她偶爾上課時還是會被亂七八糟的念頭塞滿腦子,難以集中精神;每天要睡十一二個小時,考前也總背不過老師劃的重點。她覺得:
“同齡人們都在喊著‘山頂見’,而生病的我,就像在徒步攀爬一座雪山。”
好在去年,她參加了很多志愿活動,這逐漸成為她精神支柱的來源。
在活動中,曉琪和同行的伙伴交談,與需要幫助的人交流。她享受這個過程,喜歡與人溝通,更珍惜幫助別人帶來的滿滿成就感。
盡管現在的曉琪仍然厭惡生病的狀態、帶來的種種不適,更厭惡疾病讓自己成為那個“跟不上同齡人”的人,但她也慢慢意識到:
那些壓力就像一張白紙上的黑點,起初覺得那黑點無比巨大,占據了整個人生。但當不再盯著黑點,而只把它當成生命旅程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她發現了更廣闊的世界。
于是曉琪不再執著于那些外界賦予的虛無縹緲的標準和成績,她嘗試去做更多地志愿活動,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快樂和價值。
當別人還在攀登遙遠的頂峰時,她爬上了那座只屬于自己的雪山。
02
身體一次次預警:
想卷卷不過,想躺躺不平
大學里,林悅為了滿足保研需要的績點和綜測,所有時間都用來了學習。
她每天都在各種任務之間穿梭,把自己的時間網格化,最后留給自己的休息時間,可能只剩下短短幾個小時。
網上說“gap year”,而她只有“gap day”和“gap hour”。
作為典型的東亞家庭孩子,在林悅看來,自己只有成為“最優秀”的,才能滿足父母對她的期待。
于是她一邊累到不行想要擺爛,一邊又時刻焦慮自己“躺”的每一分鐘會辜負父母的期待,把自己擰成了麻花。
她總覺得自己像“國家一級仰臥起坐運動員”——想拼的時候嫌累,想躺的時候又不安。
內卷的過程就像憋著一口長長的氣,直到保研結束那天,那些積壓的焦慮、不安和緊張才終于能一吐為快。
而這個讓自己和家人滿意的結果,背后卻是林悅逐漸支撐不住的身體。今年以來,她依然保持著保研之前的作息和學習習慣,卻不得不被頻繁的疾病困擾。
發燒、咳嗽、失眠、心臟亂跳,醫生沒說具體病因,但她知道,這是焦慮在身體上鑿出的洞。
最嚴重時,她在宿舍密閉空間里三天不說一句話,黑眼圈蔓延到臉頰,對象勸她“走出去換個地方”,但哪怕是換個地方,林悅也不想浪費時間去放松自己,她還是揣著簡歷沖進了實習大潮。
那陣日子像被按了快進鍵:早上擠地鐵時背單詞,午休時寫論文,晚上對著電腦改方案到凌晨。某次匯報前,她攥著 PPT 的手突然發抖,眼前的文字全變成了模糊的色塊。
身體的一再預警讓林悅不得不停下腳步,“想卷也卷不動了”,她被迫讓自己停下來,而這,也成為她向內反觀自己的一個節點。
與此同時,撰寫畢業論文的經歷也給林悅帶來了一份意外的收獲。
當她向老師匯報進度,坦言自己的田野調查尚未啟動,然而,老師并未催促,反而關切地詢問她的身體狀況,叮囑她不必急于開展田野調查。
于是她開始放心休息,直到二月份,她才重返田野。本以為會跟不上進度,但休息之后的重啟、與當地人建立的聯結,反而讓她漸漸走出了此前的壓抑,那些曾經以為跑慢一點就跟不上趟的想法在此刻突然瓦解了。
就如同她曾經在醫院輸液時翻到的史鐵生的話:“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她忽然懂了:自己不必追著外界的標準跑,想要就爭取,累了就休息。
于是她開始慢慢縫補自己大學四年缺失的那些生命體驗:不再帶有強烈的目的,隨心所欲地去十幾個城市晃蕩;考駕照載著爺爺奶奶兜風;看了幾十本曾經認為是“浪費時間”的書......
曾經覺得自己什么都要擅長,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最好,如今在林悅看來,那樣的自己是“假灑脫,真擰巴。”
現在,她合上日記本寫下一句話——“不一定要做成什么”。只要有自己的節奏,慢一點又何妨?
03
始終抱有“負罪感”:
“能不能試著慢下來?”
陳宇的周末總在負罪感里泡著。室友們去圖書館刷題時,他要是回家吃頓飯,就會盯著手機里的日程表發呆:“別人在卷績點,我卻在浪費時間。”
他感覺大學卷得像個高速旋轉的漩渦,每個人都在喊“不能停”—— 早八的課有人五點起占座,選修課的作業卷成了“學術論文”,連社團招新都要比“誰的履歷更厚”。
他高中時拿遍競賽獎,以為到了大學就能喘口氣,卻發現這里的規則更殘酷:績點要爭前 5%,實習要去大廠,連綜測加分都要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有次他為了搶一個志愿者名額,熬了三個通宵寫申請書,結果落選時,他躲在樓梯間哭了半小時——不是因為失去機會,而是恨自己“連這點事都做不好”。
轉折出現在陳宇偶然有一天刷到的一個TED演講,主講人說:“男生從小被教要‘勇敢’。”
陳宇忽然想起,自己初中時喜歡畫畫,卻因為“耽誤學習” 被媽媽收走了畫筆;大學想報吉他社,又怕“影響保研”臨陣退縮。
自己似乎一直活在別人給自己設定的標準里面,總是不敢放慢腳步,總是要一刻不停地去成為那個別人認為“應該成為”的樣子。
后來他想:“能不能試著慢下來?”于是他開始在沒課的下午去操場曬太陽,跟朋友打兩局臺球,這些曾經看起來“沒有必要”或是“不務正業”的事情讓他感到無比舒適。
當然,盡管現在他依然會為績點焦慮,但他敢于在內卷的道路上停下來,敢于休息,敢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就如同他在朋友圈寫到的那樣:“卷不動的時候,停下來看看云也挺好。”
和前面三位主人公一樣,今天的大學生面對著一種集體困境:不得不卷。
內卷,實際上成為一種無形的“規訓”,活在內卷里的我們,總是沿著既定的軌道狂奔,將外部的期待內化為自我鞭策的枷鎖,在內卷和躺平中來回掙扎,在焦慮和擺爛里反復痛苦。
一位南京師范大學的心理教師說到:“大學生現在面對的是一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競爭加劇、就業前景不明的環境。打開手機,各種信息都在教大學生怎么做是對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想要分辨“我想成為的樣子”和“他人希望我成為的樣子”,變得愈發困難。
而這并非個體意志薄弱的失敗,而是結構性壓力下個體尋求出路時的普遍困境。這背后,是社會評價標準、優績主義、就業壓力等等的影響。
它迫使我們正視一個核心問題:在“必須成功”的單一敘事之外,人生的價值與節奏是否還能擁有其他可能?
而可以看到的是,大環境已經在應對內卷問題,高中雙休、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等等,都在逐漸落實。
而身為個體,在結構性困境被逐漸解決之前,我們也可以找到內卷的出口。
畢竟,真正的卷贏,并非在既定軌道上跑在前面,或是抵達某個公認的頂峰;
而在于能否在洶涌的浪潮中,敢于重新定義何為“值得”的生活,并在與自我、與環境的持續對話中,尋得那份不被外界喧囂所裹挾的內心篤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