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減負,就像世紀難題,成為每一個中小學學生的家庭之痛。不管政府主管部門、學校做出多么充分的努力,不斷出臺新的減負政策和舉措,仍有不少家長和師生認為,在學習上的壓力并沒有徹底減輕。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曾對減負的本質有過深刻洞察:“負擔不在知識的多寡,而在學習方式的優劣。”當教師不能在課堂教學中提質增效、在精準作業方面做出關鍵提升,任何“減負”措施恐怕都收效甚微。教師專業的高度,決定教學效率。教師能力越高,學生負擔越輕;教師能力不足,學生則易陷入“時間換質量”的惡性循環。
所以,學生減負的關鍵環節,在于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作業精準性、明確性、選擇性,并賦能家長。以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推進中小學減負效益最大化,這才是中小學減負的治本之策。
如何傳授“有用知識”?
在筆者看來,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聚焦學生學習“不可替代的知識”,重新識別何謂有用的知識,以及什么是學科素養。
所謂“有用知識”需滿足三標準:生長性(可遷移)、思辨性(促思考)、工具性(能應用)。如,數學學科中的函數模型不僅是考點,更是理解現實變量關系的思維工具。教師在講授知識點時,不僅需提煉學科核心概念,還要做到與社會熱點、生活實踐結合。打破傳統課堂“教知識”的局限,還要關注“育素養”。用學科的方法教、引導學生用學科的方法學,堅決擯棄填鴨式教學和題海式訓練。比如,在上海一所高中的化學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解析碳中和政策,鼓勵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家庭的碳排放情況,為家庭設計減碳方案,從而理解化學如何服務國家戰略。這就是用學科特有的核心概念、基本方法、學科工具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健康成長。有用的教學就是讓學生學會對自身終身成長有用的知識、方法和能力。
如何抓住課堂教改核心?
如今,中小學課堂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教師“一言堂”,上課好像是上“解題課”。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形式,堅決杜絕“以考代練”“以練代講”現象。
在教育界,大家達成一致的是,教師需要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情況,靈活選擇和綜合運用講授、討論、演示、實驗、練習、情境創設、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游戲模擬等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
上海的基礎教育界正大力提倡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但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能力來判斷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包括可能遇到的困難。比如,要預判一名學生在某個特定學科上是否有特長?如果有,如何促進其更好發展?另外,教師要主動思考哪些概念的迷思,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精準診斷學生學習的瓶頸,迅速識別學生認知卡點,老師才能更有效指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科學習方法,避免在自己不擅長的學科上、不正確的方向上過分用力、浪費時間。
此外,教師還應針對遇到的具體問題,給出合適的解決方案。比如,教師若發現學生數學推理弱但計算強,要有能力給學生針對性強化思維訓練而非重復練習;針對擅長語言的學生可深化閱讀拓展,針對邏輯思維突出的學生則必須鼓勵探索競賽,因材施教,揚長避短,以個性化學習導航破除“補短”給學生帶來的挫敗感。
學科教師還必須擁有精深的專業水平,能將復雜的學科問題簡單化、通俗化,創設典型、接近事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學得精、學得少、學得快。如一位物理教師用“自行車剎車力矩”講解杠桿原理,運用真實情境,將抽象概念具象化。學生瞬間理解原理,無需重復刷題。不囿于題海,不無謂消耗學生時間,這就是最高師德。
如何精準布置作業?
所謂精準布置作業,絕非單純減少作業量,而是通過提升作業的透明度、目的性和選擇性,既讓學生明白作業的目標、要求和評價,也要同時讓家長理解作業的價值,掌握科學陪伴方法,建立與學校的有效溝通,幫助學生一起減負。
精準作業,要有明確的目標,如鞏固某個知識點、訓練某些能力、拓展哪些視野、培養什么習慣。要有清晰的完成程度,如獨立完成、可查資料、只需提綱、鼓勵創意表達等。要有評價標準,包括思路是怎樣的,過程如何,結果怎樣,是否有創意,預估完成時間等。
精準作業需要優化設計和分層部署:緊扣課程標準,作業要體現“高價值”,減少機械重復、懲罰性、低效抄寫類作業,適度增加思考性、探究性、實踐性、應用性作業的比例。作業布置要做到分類分層,必做基礎性作業,選做拓展作業和挑戰性作業。基礎鞏固類作業面向全體學生,能力提升類作業針對中等生強化應用。思維拓展類作業供學有余力學生挑戰創新題型。
教師精準作業部署,要契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如設定“無作業日”或“輕作業日”,給學生留白和自主安排的空間。再輔助以定期的作業問卷調查或反饋:向學生和家長匿名收集關于作業量、難度、時長、價值感的反饋,作為調整依據。這種作業布置方式,也有利于家長轉變觀念,提升判斷力與溝通技巧,從“作業督察”轉變為“學習伙伴”,最終,通過學校、教師、家長三方合作,讓孩子在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的同時,擁有合理的負擔、充足的休息和自主發展的空間,身心健康成長。
故此,教育是“人點亮人”的事業。當教師以專業智慧將知識的重負轉化為思維的翅膀,當課堂從題海的泥沼轉向探索的沃土,減負才真正回歸其本義——不是單純的“減少”,而是通過提質實現負擔自然“減輕”。破解負擔困境的鑰匙,終系于每一名教師在專業道路上的精進不息。
(作者為上海市特級教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