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guān)注”,精彩內(nèi)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23年3月的一天,重慶南岸區(qū)的廣陽島兔兒坪水域江邊來了3個男子在附近轉(zhuǎn)悠。
很快其中的兩個人就找到了自己之前藏在江邊的三層刺網(wǎng),然后將網(wǎng)下到水里面,另外一個人就在旁邊望風(fēng)。
要知道,這個區(qū)域是不允許打漁的,所以3個人很緊張,將網(wǎng)安置好之后就離開了。
第二天凌晨1點來鐘的時候,三個人趁著夜色又一次來到了江邊,發(fā)現(xiàn)漁網(wǎng)中進了7條魚!
但他們不知道,自己早就被民警盯上了,所以來收網(wǎng)的時候,其中的2個人被民警當場就抓住了,另外一個逃走了。
民警查看了一下漁網(wǎng)中的生物,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其中有5條竟然是國家1級保護動物長江鱘!
而他們捕魚用的刺網(wǎng)也是在長江流域不允許使用的。
后來另外一位逃走的男子也主動前來自首,民警將這5條長江鱘放回了長江之中。
要知道,在2022年的時候長江鱘就已經(jīng)被宣布野外滅絕了,為什么3個男子還能撈上來5條活的呢?
長江鱘屬于鱘形目鱘科,是中國特有的淡水定居性鱘魚。
它的體型呈紡錘形,背部較寬,腹部平坦,整體線條流暢,適合在水流中快速游動,成年長江鱘體長可達1.5米以上,體重能超過30公斤。
它最顯著的特征是頭部——吻部尖而長,像一把精巧的鏟子,這是它在江底泥沙中翻找食物的“工具”;
吻部下方有4根吻須,須上布滿觸覺感受器,能感知水流中食物的氣味和震動;
口位于頭部腹面,呈馬蹄形,沒有牙齒,只能靠吸食方式捕捉獵物。
長江鱘的體表沒有鱗片,它長著非常特殊的5行骨板 —— 背部1行,體側(cè)各2行,骨板邊緣較鈍,排列整齊,像穿了一件天然的“鎧甲”。
它的體色會隨棲息地環(huán)境略有變化:生活在清澈水域的個體,背部呈青灰色,體側(cè)略帶淺黃,腹部雪白;若水域中泥沙較多,體色會偏深,以形成保護色。
長江鱘是典型的底棲魚類,主要棲息在長江中上游的急流、淺灘或洄灣處,這些地方水流較急,也很清澈,底質(zhì)多為沙礫或巖石,便于它們藏身和覓食。
它們是肉食性魚類,小的時候以浮游動物和一些水生昆蟲幼蟲為食,成體則捕食小型魚類、蝦類和底棲軟體動物。
覓食時,它們會用吻部翻動泥沙,再通過吻須定位獵物,最后用口將食物連同水流一起吸入。
與其他魚類相比,長江鱘的生長堪稱“慢節(jié)奏”,它的生長周期極長:幼魚階段每年僅增長10-15厘米,到性成熟需要10-15年。
更嚴峻的是,它的繁殖能力很弱:雌性長江鱘每次產(chǎn)卵量約2-10萬枚,但卵的成活不足30%,且幼魚存活率極低,在自然環(huán)境中,能長到成體的個體不足萬分之一。
這種“慢生長、弱繁殖”的特性,讓長江鱘對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異常敏感。
水溫、水質(zhì)、水流速度、食物資源,甚至江面的噪音,都可能影響它們的生長。
例如,長江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設(shè)導(dǎo)致水流減緩,破壞了它們的產(chǎn)卵的場地;過度捕撈導(dǎo)致食物減少;水質(zhì)污染則直接影響幼魚存活率。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讓長江鱘的自然種群逐漸萎縮。
歷史上,長江鱘的分布范圍曾覆蓋長江中上游的主要干支流,從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的長江干流,以及嘉陵江、沱江、烏江等支流,都能見到它們的蹤跡。
但近幾十年來,它的分布范圍急劇縮小,直到2022年被宣布野外滅絕。
如今,長江中能見到的長江鱘,90% 以上是人工繁育后放流的個體 —— 它們由科研機構(gòu)孵化,長到一定規(guī)格后被放入長江,以維持種群的“存在感”。
2023 年在廣陽島水域被捕獲的 5 條長江鱘,極有可能是近年人工放流的個體。
但更嚴峻的是,即使人工放流的個體存活至性成熟,也難以自然繁殖。
長江鱘的繁殖需要特定的環(huán)境,但長江流域的水利工程改變了天然水文節(jié)律,急流段減少、水溫變化異常,導(dǎo)致自然繁殖場所基本消失。
目前,科研機構(gòu)正在嘗試“仿自然繁殖”技術(shù) —— 通過模擬天然水文條件,讓人工繁育的長江鱘在可控環(huán)境中繁殖,再將幼魚放流,但這項技術(shù)仍在試驗階段。
楊某、姜某和逯某的案件已塵埃落定,但它留下的思考遠未結(jié)束。
長江鱘漫長的成熟周期像一個隱喻——生態(tài)保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
從漁民放下漁具,到企業(yè)達標排污,再到普通人拒絕食用野生魚,每一個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努力,都是在為長江鱘的“重生”鋪路。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在宣布長江鱘野外滅絕時,曾留下一句話:“野外滅絕不是終點,而是保護行動的新起點。”
只要我們能守住禁漁的紅線,修復(fù)破碎的棲息地,讓人工放流的長江鱘能在野外安全生長、繁衍,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能重新聽到它們自然繁殖的消息。
長江奔流不息,它的故事里,不該只有“野外滅絕”的嘆息,更應(yīng)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而這份希望,藏在每一條被保護的長江鱘身上,藏在每一個守護長江的行動里。
參考:
人民法院報《重慶三被告人非法捕撈長江鱘等保護動物被判刑》2023-9-12
重慶日報《重慶日報:長江鱘“安居”萬州11年 今年首次實現(xiàn)人工催卵》2024-5-9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