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4歲,
洗澡時家長發現
孩子脖子上有個小包。
檢查結果顯示:
實性結節、鈣化、淋巴結腫大。
因年齡問題
手術遲遲未做
這位醫生看完片子,
只說了一句話:
“是癌,要盡快做。”
在臨床中,像這樣被誤以為是“小毛病”的頭頸腫瘤并不少見。因此,國際頭頸腫瘤協會聯盟(IFHNOS)將每年7月27日設為“世界頭頸腫瘤日”,提醒公眾提高警惕,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鼓了一個包,沒人敢動刀】
4歲的樂樂(化名)活潑健康,平時身體沒有不適。5月的某天,洗澡時樂樂媽媽意外摸到孩子脖子上的一個小鼓包,原以為只是“淋巴腫大”,但她不放心,還是帶樂樂去當地醫院檢查。
超聲結果顯示:甲狀腺右葉實性結節,C-TIRADS 5類,雙側頸部多發異常腫大淋巴結。疑似甲狀腺癌,并可能已經出現轉移。
但接下來的一個月,家長輾轉了數家醫院,醫生都認為病情嚴重,卻給不出明確方案。
“太小了”“風險太高”“建議再觀察”……是常聽到的回復。
“孩子的病,等得起嗎?”家屬焦急不安,決定換一家更專業的醫院。
【一句判斷,定下手術】
家長帶著樂樂來到河南省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南醫院),找到頭頸甲狀腺外科副主任羅瑞華和副主任醫師李鵬。
羅瑞華查看檢查資料后說:“這是乳頭狀甲狀腺癌,已經合并區域性轉移。雖然孩子年紀小,但手術不能再拖。我們可以做。”這句話,讓家屬終于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為了確保手術安全,羅瑞華和李鵬迅速組織多學科會診(MDT)。頭頸甲狀腺外科、麻醉與圍手術期醫學科、超聲醫學科、病理科等科室共同評估手術可行性與具體方案。
這絕不是一臺常規手術。
1.樂樂只有4歲,頸部結構狹小精細,手術涉及雙側甲狀腺切除和雙側頸部大范圍淋巴結清掃,術野范圍廣、操作空間極窄。
2.喉返神經細如發絲,甲狀旁腺血供極為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聲音嘶啞、鈣代謝障礙等長期并發癥。
3.孩子年幼,麻醉維持與術中管理的難度也遠高于成人。
術前,團隊制定了詳盡的個體化計劃:超聲團隊精準標記腫瘤位置及淋巴轉移路徑;麻醉團隊為患兒定制鎮靜與呼吸管理流程;手術團隊反復推演操作步驟,細化關鍵節點,優化神經與腺體保護策略。
每一步,都是為了讓這臺高難度手術盡可能穩妥、安全。
手術當天,羅瑞華和李鵬團隊在顯微鏡放大下,逐層分離腫瘤,保護好每一根細小的神經和血管。歷時4小時,手術順利完成。術后第3天,樂樂已能下床活動,恢復良好。
回憶這場手術,李鵬說:“術前確實有過短暫的沉默。孩子太小,結構太細,我們必須把每一個步驟推演到極致。但最終讓我們堅定下來的,是清晰的影像提示、團隊的充分準備,還有那句來自家屬的話:‘我們相信你們。’”
【孩子不喊疼,但身體會說話】
手術能順利推進,除了醫生的判斷和團隊的協作,更離不開家長的“在意”。
兒童甲狀腺癌早期通常沒有典型癥狀,不發熱、不疼痛,很多家長是在給孩子洗澡、穿衣時,偶然摸到頸部的一個小包塊,才察覺異樣。
李鵬表示,乳頭狀甲狀腺癌是兒童或青少年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類型,好發于15歲-19歲,發病率女性大于男性,其常見早期表現包括:
頸部單側或雙側不痛、不紅、不熱的包塊,常被誤認為“淋巴腫大”;
包塊質地偏硬、位置固定、緩慢增大;
少數進展期患兒可出現聲音嘶啞、吞咽不適;
多數患兒精神狀態良好,無發熱、乏力等全身癥狀。
“我們見過太多家庭,因為‘再觀察一下’耽誤病情,等回過神來,已錯過了最佳手術時機。”李鵬說。
因此,如果你在給孩子洗澡、穿衣時,發現頸部有異常包塊,請別忽視。尤其是位置固定、質地偏硬、不易消退的,建議盡早就醫檢查。(陳玉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