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王曉娜
買個東西還得練出火眼金睛?
據湖北經視報道,最近,有網友發帖稱,看到無印良品natural mill還以為是日本MUJI無印良品,仔細看購物袋才發現,印的是natural mill而不是MUJI。7月23日,無印良品natural mill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門店主要銷售床品、毛巾等日常用品,商標先于日本MUJI無印良品注冊,是中國本土的無印良品,兩家品牌毫無關聯。
這兩個“雙胞胎”品牌,早已讓消費者困擾許久:“買個東西還得查區分攻略”。面對無印良品natural mill的最新回應,不少網友質疑其蹭熱度:“跟日版那么像,是不想做自己嗎?”
雖說無印良品natural mill的商標先于MUJI無印良品注冊,但從店內陳設、logo設計、經營產品等方面看,無印良品natural mill都與MUJI無印良品十分相似。即便前者注冊商標較早、程序合法,也無法掩蓋其模仿日版品牌的事實。
類似案例屢見不鮮,比如美國“New Balance”和中國“新百倫”、3CE和“3 CONCEPT EYES”……其實,不少“山寨”品牌玩的都是“商標搶注”的套路,趁正主還沒進入中國市場,搶先注冊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等正牌品牌進來時,發現自己的名字早被人占了,要么高價買回商標,要么被迫改名。
法律上,這些“山寨”品牌注冊較早,或許真的合法。然而,商標搶注和“山寨”模仿,短期內鉆了法律的空子,長期來看,損害的卻是市場信任。
面對“山寨”風險,品牌要未雨綢繆,注意商標保護,尤其跨國企業,更要重視國外商標布局。消費者應擦亮眼睛,遇到相似品牌時注意咨詢、仔細辨別,以防買錯品牌商品。
品牌想立足于市場,蹭熱度固然容易,卻難以吸納精準用戶和“鐵粉”。與其想著模仿別人,不如打造自己的記憶點和影響力,開辟出自己的市場。商標可以搶注,但品牌價值無法復制。市場的長久之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用心創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