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有句俗語:“淮安飯桌十八怪,順河百葉好搭菜?!痹诮创蟮氐拿朗嘲鎴D中,順河百葉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這道傳承 600 余年的大豆制品,不僅是淮揚菜中的經典食材,更承載著淮安順河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企業創新、政府助力下,順河百葉正破繭重生,踏上一條傳承與革新并行的發展之路,不僅實現自身的年輕化轉型,更成為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產品。
百年風味,深陷困局
順河鎮,地處淮安蘇北灌溉總渠北側,悠悠漁濱河穿鎮而過。這片被兩河滋養的土地,孕育出了傳承自明清時期的百葉制作工藝。這樣的水土,讓順河百葉從誕生起就帶著獨特的風味基因。
制作時,匠人會先從蘇北平原精選顆粒飽滿、色澤黃亮的黃豆,這些黃豆的蛋白含量超 45%,是百葉鮮香的基礎。黃豆要在漁濱河水中浸泡數小時,吸足水分后,先用石磨細細研磨 —— 往昔沒有機械的年代,石磨轉動的吱呀聲里,豆香會順著河風飄出半條街。磨好的豆漿需用柴火慢煮,火候拿捏全憑經驗:多一分則焦煳發苦,少一分則豆腥未散。最關鍵的是點鹵環節,鹽鹵濃度、注入速度全靠老匠人目測手感,他們能根據豆漿表面的波紋判斷最佳時機。最后,凝結的豆腐腦被絞碎鋪在白布上,用千斤頂壓制 6 小時,才能得到厚薄均勻的成品。從選豆到晾曬,18 道工序環環相扣,少一步都成不了順河百葉。
順河百葉與其他地方的百葉有著鮮明區別。它每張約 30 克,薄如蟬翼卻韌性十足 —— 這得益于6小時慢壓的工藝,既保留了豆香,又讓質地緊實不易碎。對比之下,有的地區百葉偏厚,嚼起來帶著粗糙感;有的追求輕薄卻失了筋骨,燉煮時容易爛成碎渣。而順河百葉既能在紅燒時吸足醬汁,又能在清湯里保持本味,這種 “兼容并蓄” 的特質,讓它成了淮揚菜里的 “百搭高手”。
這般匠心孕育出百變滋味。順河百葉口感細膩,吃法多樣,可紅燒、串湯、涼拌、水煮,是淮揚菜里典型的方便菜?!绊樅影偃~豆花香,宜炒宜燴宜做湯”的民諺,道盡其在淮安餐桌的至尊地位——街頭巷尾凡有豆制品處,順河百葉必被搶購一空。
順河燴百葉 圖片來源/無線淮安
然而盛名之下,暗涌深藏。2022年順河鎮政協調研發現,全鎮數十家作坊各自為戰,生產的百葉“質優而不貌美、量小卻賣不出價”:因為沒有統一包裝,散裝的百葉常被外地劣質品冒名頂替,價格長期低迷;作坊主缺乏營銷思維,市場只限于淮安本地,即便有很好的口碑,但生產規模小、產量小,僅夠維持小規模的生計?!袄弦惠叺暮谜信?,不能砸在我們手里!”殷步年說,他做百葉已有30多年。他的焦慮,道出了傳統技藝與時代脫節的集體陣痛。
科技賦能“百葉青春計劃”
轉機出現在近年來。隨著淮安打造 “世界美食之都” 的步伐加快,順河百葉的發展困境引起各方關注。淮安金順禾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扛起了振興順河百葉的大旗。
科技讓老手藝“輕裝上陣”。走進金順禾科技有限公司,濃郁的豆香撲鼻而來,這里將傳統百葉制作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打造出了一條現代化生產線。廠長吳卓俊介紹:“過去,磨100斤黃豆需要3-4個小時,如今借助現代化設備,僅需10分鐘,研磨出的豆子更加細膩,極大地提高了百葉的生產效率?!苯?、磨漿、煮漿、點鹵……這12道古法工序,在金順禾的現代化生產線上煥發出新的生機。
“我們所追求的,是在古法工藝的基礎上,通過現代科技實現品質的飛躍?!眳亲靠≌f,企業投資1.5億元建設的食品加工項目,配備了泡豆罐、百葉機等54臺先進設備,年產能高達5000噸,每天可以為10萬戶家庭提供新鮮、美味的豆制品。年輕人在直播間下單時驚嘆:"這柔韌勁道,分明是奶奶鐵鍋里燉的百葉!"
金順禾工廠的生產車間 圖片來源/淮安區發布
在保留 “三煮三晾” 古法精髓的基礎上,金順禾積極開發新產品。研發團隊深入研究市場需求,融入淮揚菜鹵汁秘方,推出即食豆干、五香素雞等休閑豆制品。這些新產品采用獨立小包裝,開袋即食,不僅方便攜帶,還將順河百葉從傳統的菜場案頭推向了旅途背包、休閑零食市場,成功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實現了從 “地方特產” 到 “文化伴手禮” 的華麗轉身。
豆香新生,重塑“順河名片”
為重塑順河百葉品牌形象,順河鎮政府與企業雙軌并進:對內建設現代化生產廠房,徹底改善傳統作坊的生產環境;對外高頻亮相美食展會、農交會,借助媒體矩陣提升品牌聲量。隨著品牌影響力躍升,市場需求持續激增,原料供應成為關鍵命題。
順河鎮人大代表經過調研后,提出了“三聯”工作法,破解了難題——聯動市場,推動“訂單農業”落地,構建“企業+農戶”利益共同體。企業與豆農簽訂保價收購合同,讓種植戶吃下“定心丸”;聯通科技,引進抗病蟲害高產大豆品種,配套建設500畝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聯動服務,農技人員扎根田間,提供從選種到加工的全程指導?!白詮暮蛷S里簽了合同,黃豆不愁銷路,每畝還多賺150元!”農戶時大爺的感慨,道出增收的喜悅。
在品牌聚合層面,“順河百葉協會”應運而生。該組織整合百余家作坊,以統一申報國家地理標志奠定品質基石,又以“姓氏商標”保留各家工藝特色,形成“大品牌背書+小作坊匠心”的共生格局。產業鏈重構同步推進:代表聯絡站動員村民種植優質大豆2000余畝,訂單農業實現優質優價;配套建成的冷庫與電商基地,更讓分散的農戶握指成拳。
每日黃昏,殷步年總會將作坊打掃得纖塵不染。當夜色浸透三合村,他與妻子便開始制作次日銷售的百葉。三十載現做現賣的堅守,為他積累了大批“百葉粉”,也織就了紅火日子:年收入達15萬元,給孩子在城里安了家、買了車。那張薄如蟬翼的百葉,正將全家"裹"進越來越厚的幸福里。
從蒸汽裊裊的作坊到機器轟鳴的工廠,從菜場的散裝攤到電商平臺的爆款禮盒,順河百葉的“破繭”之路,田間的“金豆子”變成了百姓口袋里的“錢串子”。當古法工藝遇見現代科技,當個體匠心匯入品牌洪流,一粒大豆終成“金豆”,這滋味,屬于堅守的匠人,更屬于迭代生長的時代。
文/李詩睿
資料來源:無線淮安、淮安區發布、淮安人大發布、淮安政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