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淡忘”的遠山,是否也曾壓彎你的脊梁?
文 | 閱微
初讀石黑一雄的《遠山淡影》,我便被那股彌漫在字里行間的壓抑與疏離感深深吸引。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總是能用最平靜的筆觸,描繪出內心最洶涌的波瀾。這本書,與其說是一個關于記憶的故事,不如說是一面映射我們內心深處那些未被言說、卻又無處不在的女性困境的鏡子。
夜深人靜時,你是否也曾像書中主人公悅子一樣,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被一段模糊的記憶碎片,或是一聲相似的哭泣,瞬間拉回那些不愿回首的舊時光?那些被刻意淡忘的“遠山”,真的就此消失了嗎?還是說,它們以更隱秘的方式,成為了我們當下焦慮、迷茫、甚至自我懷疑的根源?
我想,對于身兼職場女性和寶媽雙重身份的你而言,這本書或許更能觸動你心底最柔軟、也最掙扎的角落。
當記憶“失真”:職場與家庭的重壓下,我們如何與自我和解?
《遠山淡影》的故事圍繞著旅居英國的日本女子悅子展開。在次女妮基探望她時,她不斷回憶起戰后重建時期在日本長崎的往事。然而,這些回憶卻像蒙上了一層薄霧,真假難辨,甚至充滿了矛盾和錯位。尤其是與神秘女子佐知子及其女兒真理子的交往,更是像一個解不開的謎團,困擾著悅子的內心。
讀到悅子回憶的“失真”與“模糊”時,我不禁心頭一緊。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和許多身邊姐妹們曾有的體驗。我們常常在職場上扮演雷厲風行的角色,回到家又要切換成耐心溫柔的媽媽,面對無數瑣碎的家務和育兒挑戰。
【金句閃光】
“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些行李,即使我們努力丟棄,也總會在不經意間,重新出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拼命往前跑,努力扮演好每一個社會賦予的角色,卻常常在某個瞬間感到莫名的疲憊和空虛。那些曾經讓我們焦慮、掙扎、甚至感到失敗的記憶,我們是否也選擇性地“淡忘”了?是為了保護自己,還是為了讓自己在當下看似體面的生活中,避免再次觸碰舊日的傷口?
書中的悅子,似乎也生活在一種自我構建的“正常”里。她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平靜、體面,甚至有些冷漠。但越是這樣,那些“淡影”就越是纏繞著她。這對于我們職場女性和寶媽而言,不也一樣嗎?
我們常常被“完美媽媽”、“職場女強人”的標簽所困。當工作和育兒的壓力撲面而來,我們可能不得不暫時放下一些個人需求,甚至壓抑某些真實情感。久而久之,我們內心的“遠山”——那些未被解決的矛盾、未被釋放的情緒、未被承認的脆弱——便漸漸模糊,卻從未真正消失。它們以一種隱秘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影響著我們與孩子的關系,甚至影響著我們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那些“不被看見”的女性困境:當“選擇”不再是選擇
石黑一雄通過悅子與佐知子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巧妙地揭示了戰后日本社會,乃至更廣泛意義上,女性在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身份認同危機和生存困境。
佐知子是一個不愿被傳統束縛,渴望帶著女兒真理子離開日本去美國尋求“自由”的女性。她看似叛逆,卻又在現實的泥沼中掙扎。她對待真理子的態度復雜而矛盾,既有對未來的憧憬,也有對現實的無奈和無力。而悅子,則顯得更為內斂和順從,她嫁給了一位英國人,遠離故土,似乎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然而,在悅微看來,無論是佐知子的“叛逆”還是悅子的“順從”,她們都深陷在時代的洪流和性別角色的桎梏中。佐知子渴望的“自由”或許只是一個模糊的愿景,而悅子的“安穩”也并非沒有代價。她們的“選擇”,其實都帶著強烈的時代和環境的烙印,甚至可以說,那并非真正的自由選擇。
這不禁讓閱微我想到當代的職場媽媽們。我們常常被問到“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仿佛平衡是一種可輕易達成的選擇。但很多時候,我們面臨的卻是“不得不選擇”的困境:是為了晉升而加班到深夜,錯過孩子的睡前故事;還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犧牲職業發展的機會,承受經濟和自我價值上的壓力?
【值得收藏】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做出了選擇,但或許,我們只是在被選擇的洪流中,尋找著一個相對不那么艱難的出口。”
書中的女性們,無論是佐知子對女兒若即若離的控制欲,還是悅子對女兒妮基近乎冷淡的疏遠,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她們在面對自身困境時的無力感和愛的“變形”。當一個人自身都處于焦慮和壓抑之中時,如何能給予他人,尤其是孩子,完全健康的愛?這個問題,也是閱微常常在思考的:我們如何才能在重壓之下,依然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愛的能力?
記憶的拼圖:找回自我,才是真正的治愈
石黑一雄的厲害之處在于,他沒有明確給出答案,甚至沒有明確告訴我們真相。他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和模糊,讓讀者在這些“遠山淡影”中,不斷回溯、揣摩,最終照見自己的內心。
這本書帶給閱微最大的觸動是,它提醒我們,那些被刻意遺忘或選擇性忽略的記憶和感受,并不會真正消失。它們像一團模糊的底色,影響著我們當下的情緒、行為和與他人的關系。悅子的故事,是關于如何面對那些生命中看似無關緊要,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遠山”。
對于我們而言,這意味著什么?
1. 勇敢直面那些“不適”:當我們感到莫名的焦慮、疲憊或情緒低落時,或許正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遠山”在悄然作祟。不要急于用“忙”、“累”來掩蓋,嘗試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在逃避什么?我在害怕什么?
2. 允許自己“不完美”:職場媽媽的角色重疊,意味著我們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到百分之百。放下對完美的執念,允許自己在某些時刻感到力不從心,允許自己尋求幫助,甚至允許自己哭泣。
3. 尋找屬于自己的“出口”:悅子最終也沒有完全解開記憶的謎團,但她與女兒的對話,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面對和梳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寫作、冥想、與信任的朋友傾訴,或者尋求專業幫助,來梳理那些壓在心頭的“遠山”,找到屬于自己的療愈之路。
【值得收藏】
“我們并非活在一個確定的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在模糊中,找到一絲真實,一片屬于自己的寧靜。”
這本書沒有直接的“攻略”或“方法論”,它更多地是提供了一種內省的視角。它讓我們看到,一個看似平靜的人生表面之下,可能潛藏著巨大的情感暗流。而那些我們曾努力淡忘的經歷,或許正是構成我們當下自我最真實的部分。當我們學會與這些“遠山淡影”共存,甚至從中汲取力量時,真正的自我和解才有可能開始。
讀完這本書,哪個瞬間最讓你感到觸動或共鳴?你在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記憶模糊”或“自我掙扎”的時刻?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聊聊你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在閱讀中找尋答案。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和這本書對你有啟發,不妨也分享給你身邊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讓我們一起在閱讀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愿這本書也能給你帶來力量和慰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