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習草書時,最先想到的是二王、張旭、懷素這幾位頂級名家,臨摹他們的字可以學到正宗的晉唐草法,既能糾正“草書不規范”的弊病,又滿足“取法乎上”的準則。不過,他們的草書雖然經典,但學起來就難了,羲獻用筆太豐富、旭素又以大草為主,對于初學者來講,很難學到精髓。
因此,我們還要牢記“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如果能從難度相對較小、筆法相對實用的作品啟蒙,方為上選。1900年,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就發現了三件唐代草書真跡,它們完美符合以上要求,一經出土便被世人推崇,于右任、林散之、沈鵬、康生等都臨摹過,它就是被學界稱為“敦煌三寶”的《因明入正理論略抄》《因明入正理論后疏》和《妙法蓮華》,不論是篇幅之長,還是筆法之脫俗自然,都勝過了張旭、懷素二位草圣。
據學界考證,這三件作品出自唐高宗、武則天御用的宮廷抄經生之手,水平出類拔萃,保留著正宗的唐人書寫方式。“敦煌三寶”有三大珍貴之處:
其一是篇幅長、字數多,三卷合集長度超過了40米,《略抄》總共12478字,《后疏》總計13364字,《妙法蓮華》超過5000字,三卷合計足有3萬多字,而且幾乎包含了我們日常能用到的所有漢字,堪稱一部“草書大辭典”。
其二,“敦煌三寶”是極為罕見的唐代草書墨跡草稿,而且由于深藏洞中,躲過了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出土時僅僅紙面泛黃,而像筆路、書寫動作、結字、墨色等纖毫畢現,書寫狀態也極為真實,給人以穿越時空的錯覺。
其三,“敦煌三寶”通篇以章草、行草為主,相較于大草、狂草更容易上手,而且抄經生為了兼顧書寫的速度,對過于繁瑣的筆法進行了改良、減省,實用性和藝術性兼具,非常適合用來打基礎;同時作品的經卷之氣又有助于我們克服草書常出現的燥氣、江湖氣。
此作起筆多側鋒輕入,行筆中鋒,收筆回鋒,連筆處牽絲細勁,能讓學習者直觀領悟“筆鋒絞轉”的實際手感。結字因勢賦形,偏旁避讓隨書寫節奏調整。章法行氣貫通,墨法上保留書寫過程中的自然變化,從起筆的濃潤到中段的淡枯,至換行處蘸墨復濃,更顯筆力與墨色的共生。
沈曾植言“敦煌寫經存晉唐筆法真跡,勝碑刻遠甚”,正因它呈現書寫本真狀態,學之既能得晉唐筆法筋骨,又能破“碑學”的局限,堪稱草書入門和進階的最佳范本。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獨家推出一款純手工經折裝,以及印刷版,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