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家多次發文反對內卷,但擾亂市場秩序的“零公里二手車”仍然屢禁不止。近日,中國汽車行業協會官方媒體透露,針對零公里二手車市場存在的問題,商務部早前曾召集行業機構及汽車制造商舉行閉門會議,明確提出加強監管措施,包括“強化全流程監管,建立信用評價體系”等要求。
同時,工信部也計劃實施新政,“禁止新車登記后6個月內轉為二手”,以期從源頭上杜絕零公里二手車。
所謂零公里二手車,是指已完成注冊登記但未實際使用或行駛里程極低(接近0公里)的車輛,名義上屬于二手車。目前,國內零公里二手車主要為車企批量出售的“庫存車”,4S店為達成銷量目標而提前上牌的“沖量車”,以及比例相對較小的運輸受損車、展廳展示車、試駕車等。
近些年,零公里二手車數量迅速增加,主要是因為汽車市場競爭激烈,部分主機廠為營造“熱銷假象”,故意讓新車下產線就上牌,流入二手車市場,以此美化財報。經銷商為完成廠家銷售任務,也將未售車輛提前上牌充數,雖然在車價上要損失幾千到上萬元,但套取政府補貼和廠家銷售返利后,單輛車可獲2萬元左右的收益。若以“平行出口”名義銷往海外,既可享受13%的出口退稅,又能規避國內稅費成本,總計單車收益可達4~5萬元。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二手車市場中“登記≤3個月、里程≤50公里”的車輛占比高達12.7%,較2020年的5.5%激增7.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每8輛二手車中就有1輛是“剛上牌即轉手”的準新車,部分新能源車型甚至出現“連膜都沒撕”的極端案例。以2024年國內二手車交易量1961.42萬輛計算,零公里二手車規模已達249萬~253萬輛(含出口),其中出口占比約10%。
零公里二手車泛濫不僅浪費了國家的財政資源,也會影響新車銷售,透支品牌價值,進一步加劇市場內卷,阻礙行業可持續發展。
此前,國家已經開始出手整治零公里二手車亂象,主要動作集中封堵補貼漏洞和加強二手車出口監管上。比亞迪、奇瑞等頭部企業也宣布加強經銷商管理,并調整了返利規則。然而從整個市場來看,零公里二手車問題仍然很普遍。
今年5月,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就爆料,一些知名二手平臺有三四千家在賣“零公里二手車”。筆者日前瀏覽閑魚時發現,零公里二手車依舊是該平臺的熱搜詞條。
包括極氪、比亞迪、吉利、奇瑞,甚至是長城旗下的哈弗和坦克品牌,都曾被媒體爆出銷售零公里二手車,由此還引發了很多用戶投訴和糾紛。
之所以屢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汽車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火車頭,不能減速熄火,龐大的產能如何消化,是迫在眉睫的難題。而恢復市場秩序,緩解行業內卷,則是一項持續性的系統工程,很難靠單項禁令立竿見影。相反,一刀切反而會觸發更嚴重的連鎖反應,因此相關部門的決策往往會慎而又慎。
其次,車企和經銷商的日子是真的難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汽車制造業利潤率僅為3.9%,同比下滑6%,低于下游工業企業5.6%的平均水平。主機廠的壓力向經銷商傳導,6月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高達56.6%,連續數月處于榮枯線以上,庫存總量突破345萬輛,創近兩年新高。84.4%的經銷商陷入價格倒掛,還有多家大型經銷商集團暴雷。
筆者了解到,為維系業務鏈條不崩掉,一些主機廠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經銷商將在國內賣不動的產品,以零公里二手車的模式出口到海外,其中也包括合資品牌。
最后,是消費者難以抵御低價誘惑,即便其中可能存在風險也要貪便宜。很多購買零公里二手車的用戶,明知質保權益和車輛殘值會縮水,但比起未發生的問題,他們更看重眼前真金白銀的優惠。
上層的為難,企業和經銷商的困境,以及消費者的貪念,共同將零公里二手車養成了“房間里的大象”,而想要干掉這頭大象,可不是簡單三步就能搞定的。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滴汽車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