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腫瘤防治事業正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科技創新與醫療衛生事業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第二十三屆廣東省大腸癌學術會議于6月30日-7月5日在廣州盛大召開。本次大會以“規范、精準、新質”為主題,聚焦結直腸癌領域的最新基礎與臨床研究,匯聚國內外權威專家,致力于推動學術交流與技術創新,為結直腸癌防治事業注入新動能。
在本屆學術盛會期間,腫瘤醫學論壇媒體特別專訪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萬德森教授。作為我國結直腸癌診療領域的資深專家和MDT模式的重要推動者,萬教授圍繞我國結直腸癌高發現狀與致病因素、社區篩查普及面臨的挑戰、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的構建與管理等關鍵議題,分享了深刻的臨床洞察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通過專家視角,我們得以深入了解結直腸癌規范化診療的現狀與挑戰,為業界同仁和廣大患者帶來寶貴的啟示與希望。
?特邀專家?
萬德森 教授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結直腸癌資深首席專家
中國抗癌協會榮譽理事
中國抗癌協會結直腸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中國癌癥基金會名譽理事
廣東抗癌協會結直腸癌專業委員會榮譽主任委員
中山大學造口治療師學校名譽校長
亞洲造口康復治療學會顧問
亞洲造口康復論壇(AFSR)常務委員
《中華腫瘤雜志》副主編
《實用腫瘤雜志》副主編
《結直腸肛門病外科雜志》副主編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實用癌癥雜志》、《廣東醫學》、《中國腫瘤臨床》、《中國癌癥雜志》、《腫瘤研究與臨床》、《臨床肝膽病雜志》、《循證醫學》、《實用腫瘤學雜志》、《普通外科學文獻》和《中華腫瘤防治雜志》等雜志編委
《腫瘤醫學論壇》: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較高,您認為造成這一情況的因素有哪些?目前有什么比較好的預防措施可以降低這一比例?
萬德森教授:
結直腸癌發病率較高確實是一個重大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腫瘤的發生并非外來因素侵入人體,而是源于自身細胞的轉變。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轉變而來的,這與細菌感染或食用不潔食物導致的腹瀉、腸炎等疾病完全不同。結直腸癌的細胞來源于腸道上皮細胞自身的異常增殖,因此從根本上預防結直腸癌,應該深入研究其發病機制,特別是基因突變的原因。由于腫瘤發生在自身細胞的轉化過程中,傳統的預防方法面臨很大挑戰,關鍵在于了解在什么條件下基因會發生改變,為什么有些人會發生突變而有些人不會。從患者的角度研究如何真正解決預防問題,仍然是一個重大難題。
不過,通過流行病學研究,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分析為何某些人群發病率高而另一些人群發病率低。就像肺癌的研究顯示,吸煙人群的肺癌發病率比不吸煙人群高20倍,因此認為吸煙可能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但這實際上是流行病學上的致病因素,而不是真正的根本原因。對于結直腸癌,同樣的道理適用。以肉類為主、不吃蔬菜水果的人群,其發病率比多吃蔬菜水果的人群要高。有研究表明,每天攝入400克蔬菜的人,其發病率比不攝入400克蔬菜的人要低。但這些也只是致病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
基于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目前減少腸癌發生率的措施包括: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控制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進行適當的運動,因為長期久坐不動的人發生腸癌的風險比經常運動的人明顯要高;還有一些與疾病相關的因素,如患有腸炎、家族性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群,腸癌發病率較高,這些都是高發人群。
此外,最近還發現肥胖的人腸癌發病率也較高,這與身體質量指數(BMI)相關。總的來說,結直腸癌發病率高主要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習慣。因此,我們提倡平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食物,進行適當運動,減少肥胖,并積極治療炎癥性疾病等。
《腫瘤醫學論壇》:當前我國大腸癌社區篩查普及率相對較低,您認為主要障礙是什么?對于一般風險人群,建議從多少歲開始篩查?
萬德森教授:
對于一般風險人群,建議從50歲開始篩查,因為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在這個年齡段發病,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但現在也發現年輕人的腸癌發病率在增加,因此有人提出篩查年齡是否應該提前到40歲,這引起了廣泛爭論。然而,篩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如果提前十年篩查,投入的資金就會大幅增加。對于一般人群,全面提前篩查是不現實的,每提前10年,費用就會大幅提高,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難以承受。但對于一些重點人群,如有明顯家族史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人群,應該提早進行篩查。特別是家族性息肉病患者應該從20歲開始篩查,家中有腫瘤病史的患者應該從30歲開始篩查。
篩查方法的選擇也很重要,最理想的方法應該既方便又經濟,沒有痛苦也沒有并發癥,這樣大家才會樂意接受。目前腸癌篩查最基本的方法是糞便檢查。雖然排便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用于篩查時并不簡單。不是任何時候的糞便都可以用于檢查,篩查需要在特定時間收集糞便進行檢查。目前篩查一般要求送檢兩次糞便,每次間隔一周,而且糞便必須在4-5小時內送達檢驗機構,這讓很多人覺得麻煩。
在檢測技術方面,現有的糞便檢查方法也存在問題。目前一般使用化學方法,通過糞便顏色變化來判斷是否陽性,但存在假陽性問題。改進的免疫法相對較好,但仍然需要送檢兩次而不是一次。更先進的糞便DNA檢測方法費用很高,但對個人來說仍然是負擔。
糞便隱血試驗陽性并不等于確診腸癌,還需要進行腸鏡檢查。一般腸鏡檢查費用300多元,如果加上無痛腸鏡(含麻醉),可能需要1000多元,這對個人和政府都是不小的負擔。因此,篩查方法必須是方便的、安全的、經濟的,否則就難以大規模推廣。
全世界目前的篩查策略都是從糞便檢查開始,但最終還是要做腸鏡確診。為什么不一開始就做腸鏡?主要是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支持全民腸鏡篩查,而且腸鏡檢查還有腸穿孔等并發癥風險,患者還需要進行清潔灌腸等預處理。
我們一直希望能找到更方便簡單的一體化篩查方法,比如像原發性肝癌那樣通過抽血就能篩查,但直到今天還沒有找到類似的初步篩查方法。因此,目前仍然需要從糞便檢查開始。盡管目前的篩查方法存在諸多不便,但相對來說仍是安全經濟的選擇,關鍵是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眾的篩查意識。
《腫瘤醫學論壇》:中腫結直腸科的專業實力輻射華南,影響全國。在MDT團隊的構建和日常管理中,您認為哪些因素是確保其高效運轉的關鍵?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可以分享一下以幫助其它醫療機構推廣MDT模式?
萬德森教授:
MDT就是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意思。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從歐洲開始,具體來說是從英國開始的。我們是從1998年開始的,當時還沒有明確的多學科概念,主要是基于臨床實踐中發現單純手術治療腸癌存在不足,因為患者術后仍可能出現復發轉移,而且有些腸癌患者根本無法進行手術。一個典型的案例是1963年我們接診的一位孕婦患者,她在懷孕期間被診斷為腸癌但希望保留孩子,產后治療時腫瘤已經擴散形成"冰凍骨盆",無法手術切除。我們使用5-氟尿嘧啶化療7個療程后,腫瘤縮小至可手術程度,但患者拒絕手術,最終僅靠化療治療,隨訪15年后仍健在。這一案例讓我們認識到,單純化療等其它方法也是有治愈希望的,不一定非要手術才能治好。
基于這樣的認識,1998年我們開始在討論患者治療問題時邀請放療科、內科和放射治療科的醫生共同參與,這就開啟了這種模式。當時我們還不叫多學科,就是邀請多個科室的醫生來討論問題,后來才稱為多學科。確保MDT高效運轉的關鍵因素首先是"三定"原則,即定時、定員、定場所,而不是臨時性的會診。團隊成員應包括外科、內科、放療科、放射治療、影像科等核心學科專家,根據需要還可包括介入治療、超聲波、放射粒子治療、肝外科、肺外科等相關科室專家。
多學科治療,首先促進了學科發展,單一學科很難獨立發展下去。其次,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例如肝轉移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從MDT實施前的介乎為0%提升至40%以上,接近50%。另外,我們MDT發展的特點是不僅僅局限于我們醫院。我們接待了很多醫院來參觀、學習和交流。但僅僅一兩個醫院實施MDT是不夠的,要全面推廣MDT,才能整體提高人群中的五年生存率。因此我們成立了中華結直腸癌MDT聯盟。聯盟成立時有200多家醫院參與,有組織架構,每年都有活動,還有專門的負責人,已經堅持多年。現在全國很多醫院都積極參與,我們每年舉辦MDT大賽,今年就有200多個團隊報名參加。通過這樣的活動,整個全國的診治水平都能夠提高。診治水平提高了,患者就能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當然,培養年輕醫生也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通過MDT直接造福患者,提高治療質量,對醫生來說也是一種培訓,特別是對年輕醫生的提高很有幫助。因為MDT有指導作用,現在有很多規范,這些規范指南和共識要落實的話,需要通過MDT團隊大家形成一致認識,才能真正規范。比如現在衛生部有診療規范,通過MDT討論后,以規范為指導,就能夠落實下去。
指導專家:萬德森教授 編輯:momo
聲明:本文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為了解資訊使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該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信息被用于了解資訊以外的目的,平臺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