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鵬城,驕陽似火
暑運激戰正酣
作為灣區重要交通樞紐
深圳北站日均到發旅客超45萬人次
汗水浸透的制服、匆忙穿梭的身影
此起彼伏的問詢聲
車站工作人員用無數溫情瞬間
書寫著一份優異的暑運答卷
貼心幫助受傷旅客
7月12日22時45分,G6506次列車停靠深圳北站12站臺。旅客王女士左手扶著行李箱拉桿,右腳艱難地拖著左腳向前挪,腳踝處明顯腫脹。
“大姐,您慢著!”站臺機動員肖瑞的聲音穿透嘈雜的人聲。他剛送走一趟列車,衣領已洇出半月形的汗痕。“我下午在景區崴了腳……”王女士的聲音帶著哭腔。肖瑞轉身跑向服務臺,幾分鐘后推著輪椅回來,半蹲著調整好高度……臨別時,王女士攥著紙巾的手在肖瑞胳膊上輕輕拍了拍,滿眼感激。
7月14日午后,深圳北站“迎春花”服務隊隊員李晨光和盛寧芳接到求助。只見旅客黃先生趴在候車區座椅上,腰部受傷無法動彈。
“我們抬的時候喊一二三,您千萬別用力。”李晨光屈膝下蹲,讓擔架邊緣輕輕觸到黃先生腰部。他臂彎的肌肉繃起,輕輕將黃先生放在擔架上。盛寧芳在前面開路,“麻煩借過一下,謝謝。”這句話重復了幾十次。他們將黃先生順利送上車,并請列車長接續照顧。
“迎春花”服務臺旁的紅十字藥箱,是深圳北站移動“醫療室”。7月15日早晨,服務隊員羅美微正用紅筆在重點旅客清單上標記,一陣壓抑的“嘶嘶”聲鉆進耳朵。
轉頭看時,一位男士正用紙巾按住流血的手指,白色紙巾已滲出銅錢大的紅漬。“別動,我來。”羅美微仔細用碘伏棉球為旅客消毒。等貼好創可貼時,藥箱里的紗布已用掉了大半盒。
7月15日傍晚,“迎春花”服務隊隊員耿必成推著輪椅在4站臺等了13分鐘。列車停穩的瞬間,他看到那位骨折的旅客在同伴攙扶下挪向車門,褲管里露出了石膏。“來,先把傷腿挪上來。”耿必成半跪在地,讓輪椅與車門踏板對齊,他的膝蓋被滾燙的地面烙出淡淡的紅印……
為走散的孩子找到家人
7月17日10時20分,客運員王紫胭巡視候車室時,忽然注意到一個小小的身影。只見一個孩子蜷在行李箱旁抽噎著,臉頰上兩道淚痕里還沾著餅干碎屑。
“媽媽不見了……”孩子的聲音剛夠得著王紫胭的耳朵。她立刻按下對講機:“佳彤,趕緊通知服務臺。”3分鐘后,當梁佳彤、余興把孩子送到服務臺時,那位母親一把沖上去抱住了孩子。這是深圳北站暑運17天里第255次上演團圓。
時間回到7月4日,G6340次列車的關門提示音剛響,站臺客運員龍瓊靜就看見兩個孩子在站臺上跳著腳。他們的爸爸已經上車,列車緩緩開出了車站。龍瓊靜跑過去拉住孩子,輕聲安慰。
得到通知,副值班員雷明利、站臺客運員林敏迅速聯系孩子家長,將孩子送上最近一趟開往惠陽的列車,反復交代車長照顧。1小時后,接到孩子的父親在電話中感激不已。
7月5日,值班站長劉慧俯身用濕紙巾擦去孩子臉上的泥漬。“迎春花”服務隊隊員陳潔、羅美微廣播尋人。當孩子的奶奶踉蹌著趕過來,祖孫倆的哭聲撞在一起。老人緊緊捏著劉慧的袖口:“感謝你們!”
7月6日,A8候車區的地面映著燈光,“迎春花”服務隊隊員鄧建偉蹲在地上輕聲安慰哭泣的孩子。終于,孩子停止了抽泣,輕聲說出:“媽媽叫李曉芳!”鄧建偉趕忙起身聯系廣播尋人。5分鐘后,那位母親沖了過來……
7月12日,香港旅客陳先生抱著兒子感謝時,值班站長王珂、“迎春花”服務隊隊員方人秀正用紙巾擦著額頭的汗。“我們一定全力讓每個走散的孩子都能與家人團聚。”王珂堅定地說。
截至7月17日,一組數據在綜控室的屏幕上閃著光:255名走散兒童,平均9分鐘找回,最快一次僅用3分鐘。這背后,是車站工作人員日均2萬步踏出的軌跡,是每個角落每天800余次穿透人聲的廣播,是“迎春花”們口袋里永遠備著的水果糖 ——“孩子的眼淚掉下來前,先讓甜味接住它。”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圖:記者 譚燁 通訊員 深圳站 胡福祥 陳潔 唐凱 藍子欽 劉貝沫 丁冬菊
編輯:戴舒婷
審核:趙岳
監制:曾佳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