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留意過,孩子叫你的時候,是喊“媽媽”,還是簡單的一聲“媽”?
有位媽媽在社交平臺上記錄孩子的生活:
她的女兒今年剛上初中,有一天放學回家,脫口而出一句“媽,我回來了”。
她愣了一下,不自覺地追問一句:“你剛才叫我什么?”
女兒疑惑地看著她:“媽,不是一直這樣叫嗎?”
可她心里不是滋味:
明明之前都叫“媽媽”啊,怎么突然改口了?
視頻底下,一條高贊回答戳中了不少媽媽:
“孩子沒意識到的變化,媽媽卻能感受到?!?/strong>
有些媽媽難以接受,覺得孩子跟自己沒有小時候那么親近了。
其實,一聲“媽”或者“媽媽”,不只是稱呼的變化,更是一段關系的溫度記錄器。
它藏著孩子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也反映著你們互動方式的轉變。
前幾天,在樓下遇到幾個鄰居,大家圍著閑聊了起來。
正聊著,剛好遇到王阿姨的女兒放假回來,遠遠就聽到她嗲聲嗲氣地喊:
“媽媽,你們在這干嘛呢?”
又接著抱怨一句:“終于放假了媽媽,最近可把我累壞了?!?/p>
王阿姨笑著一把就摟住孩子,讓孩子回家吃好吃的去。
一旁的鄰居忍不住問:
“你們家女兒都上高中了,怎么還像小孩子一樣‘媽媽’‘媽媽’的叫?”
說實話,我當時也有點意外。
在我印象里,大部分十幾歲的孩子都喊“媽”“老媽”,很少還有人保留小時候的“媽媽”叫法,更別說撒嬌了。
但后來聽王阿姨說起,我們才知道,她和女兒的關系一直很好。
從女兒兩歲起,她就堅持每天晚上講故事、讀繪本;
哪怕加班回來再晚,也會留出哪怕十分鐘,陪孩子躺一會、聊一聊。
女兒考試考砸了,她不急著講道理,而是陪著坐下,溫柔地說一句:
“沒事兒~下回咱們加把勁就行了。”
這種長年累月的高質量互動,讓女兒始終保留著一種童心未泯的依賴與安全感——
讓她即使長大了,也可以坦然地表達依賴,可以毫無顧忌地喊一句“媽媽”。
聽著或許稚氣,卻藏著深深的信任與愛。
但與此同時,我身邊也有不少孩子,從五六歲起就開始改口叫“媽”了。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她兒子很早就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性。
上幼兒園大班起,就堅持自己背書包、穿衣服,不太愿意讓媽媽幫忙,也逐漸從“媽媽”變成了“媽”。
她起初還有點失落,后來才慢慢意識到:
兒子并不是疏遠她,而是天生獨立要強,加上他對自己的東西也很有主見。
那句“媽”,并不帶有刻意的疏離,只是他們在模仿大人說話的方式。
特別對孩子來說,他們腦海里并沒有“親近”或“疏遠”的概念;
更多時候只是隨著年齡增長、心理逐漸成熟,表達方式也變得更簡潔直接。
一聲“媽”也好,“媽媽”也罷,關鍵是這段關系里,還有沒有溫度、有沒有回應。
因為很多時候,真正讓關系變淡的,并不是稱呼的變化。
而是當孩子想靠近時,父母卻沒有停下腳步;
當孩子試圖表達時,父母卻敷衍了事回應。
很多媽媽第一次聽到孩子喊自己“媽”時,往往會愣住——
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為什么突然改了口?
這聲變化,看似只是一個字的簡化,卻常常在媽媽的心頭掀起巨浪。
其實,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稱呼的變化,往往與獨立意識的覺醒密切相關:
●2-4歲,是“語言模仿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語言尚未發展成熟,更偏愛“媽媽”“飯飯”“抱抱”這樣的重復詞,既簡單,也能強化依戀感。
●5-8歲,進入“認知過渡期”。
語言系統逐漸發育成熟,同時開始建立自我意識,因此在“媽媽”和“媽”之間混用。
●9歲以后,語言趨于功能性。
孩子有自己的角色認知,更傾向于使用簡潔、理性的表達方式,于是“媽”“爸”變得更常見。
這個階段,如果家長頻繁使用“你都這么大了還……”這樣的評價語,孩子便會自動調整表達方式。
變得沉默,不再撒嬌,不再主動分享,只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成熟一點”“懂事一點”。
但一個開始隱藏情緒的孩子,不是長大了,而是不相信你能理解ta。
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說過:
被父母關注的孩子,長大后就會把積極的關注內化,用家長對自己的態度來對待自己。
相反,很多時候被父母忽視的細節,往往也會成為孩子稱呼變化的分水嶺。
網友@阿秋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在她的記憶里,從會說話開始,她就一直喊“媽”。
因為她的媽媽對她特別嚴格,從小她就覺得“媽媽”這個詞,好像有點太黏、太撒嬌了,喊不出口。
小時候稍微犯個錯,她媽會把她教訓一頓;
被小朋友欺負了,她媽會反過來說教:“就你愛玩!”
有時候想跟媽媽撒嬌,她媽也會推搡著說:“不害臊啊都多大人了!”
于是,漸漸地,阿秋學會了不分享、不表達,要當一個懂事的孩子。
阿秋說,很多年后她才知道,她在試圖適應一段沒有太多溫柔的親子關系。
有時候喊“媽”,不完全是因為年齡到了,而是用這種方式,表達ta在這段關系里不再有安全感。
當親密被忽略,依賴被打斷,孩子會本能地用更簡潔、更理性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所以,孩子叫你“媽”,未必是壞事。
但這背后,是否藏著不被滿足的需求和愛,就值得我們停下來想一想了。
我們無法決定孩子怎么稱呼我們,但我們可以決定,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回應這段關系。
對父母來說,孩子究竟是喊“媽”還是“媽媽”,從來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真正值得我們在意的,是那聲稱呼背后,孩子是否愿意跟我們親近。
所以,在這種微妙的“稱呼轉變期”,父母更要學會用心回應孩子的變化。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合適,可以嘗試:
1.尊重改變,不強求叫“媽媽”
孩子不再叫你“媽媽”,別急著糾正。
越是強行拉近,越容易適得其反。
你可以溫柔回應:
“我喜歡你小時候叫我‘媽媽’,那時候你特別可愛。但現在這樣也很好?!?/blockquote>
2.少講道理,多講感受
當孩子情緒激動、做錯事時,他最不需要的是講一堆“你應該怎么樣”的大道理。
而是,需要一句簡單的理解:
“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我在呢,沒事的。”心理學上有個“情緒接納公式”:
先共情,再引導,最后解決問題。
比如他摔了一跤,別說“讓你不看路”,
你可以先說:“摔疼了嗎?來我看看”。
等他被情緒接住了,再說安全提醒,效果往往更好。3.“共情三步法”,接收孩子的情緒
別讓他覺得:高興的時候可以找你,不開心的時候就只能自己消化。
一個孩子只有在悲傷時也能靠近父母,才是真的有底氣長大。
我們可以試著做到三件事:●識別情緒:“你看起來很煩。”
●表達理解:“我能理解你現在的感覺?!?/p>
●提供支持:“你愿意跟我說說,還是想自己待一會?”
讓他知道,你永遠不是一個評判者,而是一個情緒收納站。
4.制造專屬瞬間,修復親子關系
哪怕孩子再大,也依然需要親子專屬時間。
比如設定每晚十分鐘的“睡前對話”,不講學習,不談規矩,只說說今天發生了什么事;
再比如在節日時送他一封手寫的信、一頓只屬于你們倆的晚餐、悄悄在他書包里放一張便利貼……這些小事,會讓他覺得:“原來我是被在乎的”,從而形成一種自信和底氣。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只是成長路上的一個符號。
真正的告別,不是一聲稱呼的改變,而是他開始有了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方向,慢慢把情緒藏起來,把依賴收起來。
接受孩子的變化,就是父母學會放手,給他們空間去探索和獨立。
孩子終究要飛向屬于自己的藍天,我們要做的不是拉住他的羽翼,而是在他低谷時,依然成為他落腳的枝頭。
成長是孩子的必修課,而放手與接納,是我們做父母的修行。
點個,你我共勉。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面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