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11年后,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再起喧囂。
據《環球時報》報道,當地時間7月22日和23日,烏克蘭多地爆發街頭示威,抗議澤連斯基政府對獨立反腐機構的打壓。
這是俄烏沖突爆發三年多來,烏克蘭首次爆發如此規模的反政府抗議。
在戰火未熄、談判受阻的困局下,這股突如其來的街頭怒潮,刺破了烏克蘭社會的表面平靜,也讓俄烏戰局與國內政局雙雙籠上陰影。
“廣場抗議”重現
耀眼的閃光燈、高舉的標語牌、整齊的“可恥”“否決”等口號……22日傍晚,約1500名抗議者聚集在基輔市中心總統府外,其中包括平民、退伍軍人和士兵,且以女性和年輕人為主。
民眾之所以聚集,源于幾小時前烏克蘭議會最高拉達通過的一項極具爭議的法案。
該法案由澤連斯基所在政黨推動,剝奪了兩家獨立反腐機構——國家反腐敗委員會和特別反腐敗檢察官辦公室——的調查與起訴權,并將它們置于由總統任命的總檢察長直接掌控之下。
更令民眾憤怒的是,法案通過數小時后,澤連斯基便無視輿論反對,迅速簽署成法。
事實上,政府這場“打壓”行動并非沒有預兆。
就在前一天,烏克蘭安全部門突襲這兩家反腐機構,聲稱它們已被俄羅斯情報滲透,而這兩家機構正針對澤連斯基“圈子里的人”展開調查。
“這是令人悲傷的時刻,這意味著我們又倒退回當年那個時代。”參與抗議的烏克蘭前議員納伊姆表示。
十多年前,烏克蘭民眾曾在同一廣場上抗議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的腐敗行為,最終將其趕下臺。如今,不少抗議者將這次集會視為新一輪“廣場抗議”,怒斥澤連斯基背叛了國家。
與基輔獨立廣場上的怒火相呼應,22日,利沃夫、第聶伯河和敖德薩等大城市也爆發抗議集會。
面對洶涌的民意,澤連斯基于22日午夜的視頻講話中稱,已與涉事反腐機構負責人溝通,機構將繼續運作,但必須“清除俄羅斯的影響”。
然而,這番口頭承諾并未平息民眾怒火。
次日,抗議愈演愈烈。基輔街頭的抗議人數明顯增多,標語直接點名“戰時總統”本人,質問“你瘋了嗎”“我為什么要支持一個不保護我的體制”。
此外,抗議還向哈爾科夫、扎波羅熱、日托米爾和切爾諾夫策等多個城市蔓延。部分民眾甚至無視宵禁,冒險上街表達憤怒。
烏克蘭的西方支持者紛紛表達關切。
歐盟委員會22日警告稱,援助烏克蘭的前提是其在透明度、司法改革和民主治理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美國烏克蘭問題特使凱洛格之女梅根·莫布斯更是直言,烏克蘭議員的決定“愚蠢至極”,無異于向反援烏勢力送上“禮物”。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烏克蘭研究室主任趙會榮指出,烏政府此舉既讓人意外,又讓人不意外。
不意外在于,自俄烏沖突發生以來,烏克蘭政治生態的顯著特征便是權力集中化。澤連斯基借助戒嚴令,將權力從政府、議會向本人和總統辦公室聚集。戰時狀態下,其權力超過烏克蘭獨立以來任何一位總統。對司法系統和反腐機構的打壓,正是權力集中于執政團隊的表現。
意外在于,一來,這兩家反腐敗機構是2014年“顏色革命”后在西方更深介入烏克蘭政治的背景下設立的,專門負責打擊腐敗,其人員構成和運作均有西方“指導”。烏克蘭一向重視與西方關系,迫切希望加入歐盟和北約,如今卻削弱了這兩家機構的權力。
二來,西方對此反應微妙,雖表達“深度關切”,但批評聲遠不及烏克蘭民眾預期。在烏克蘭國內政治高度外交化、內政決策與西方“削弱俄羅斯”戰略目標緊密契合的背景下,西方對烏克蘭內政,包括腐敗問題,表現出很大寬容。
“讓人灰心喪氣”
這是自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發生的最大規模反政府抗議。但這并非街頭示威的首次出現。
早在上月19日,就有上千名抗議者聚集在基輔市中心,要求政府歸還被烏克蘭國家腐敗及犯罪資產識別、追蹤和管理局非法占用的工會大廈,并指控該局領導層專橫腐敗、要求更換領導層。
短短一個月,抗議活動再現,雖與俄烏沖突沒有直接關聯,卻清晰表明民眾的不滿積聚,“戰時團結”面臨考驗。
綜合多方消息,一項法案之所以會引爆如此大規模的抗議,與涉事機構在烏克蘭民主進程中的特殊地位密切相關。
從象征層面看,這兩家機構代表著烏克蘭擺脫舊政權、打擊高層腐敗的決心,也是邁向歐盟、獲取西方援助的關鍵政治門檻。
而在現實層面,民眾對澤連斯基政府日益封閉、與社會脫節感到焦慮,擔心新法案將破壞過去十年的反腐進展,削弱對軍事采購等關鍵領域的監督,進而影響前線士氣和執行力。
“我們正在失去大片領土,士兵越來越難找到繼續抵抗的動力。政府這種決策讓人灰心喪氣。”29歲的退伍軍人奧列克桑德·特倫說。
趙會榮指出,腐敗是烏克蘭國家治理能力較弱的體現,也是其獨立30多年來的頑疾,在整個“后蘇聯空間”較為典型。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腐敗未得到根本解決,還出現逃避征兵、高官貪污等新形式。
去年9月,澤連斯基曾因腐敗問題大規模調整政府班底,試圖平息民怨。如今,民眾又因同樣的問題走上街頭,顯示出對政府的不滿已達到一定程度,希望有真正獨立的機構監督政府。
除了腐敗本身,曠日持久的戰事也在深刻撕裂烏克蘭社會。戰場形勢愈發不利,傷亡數字攀升,物資保障不足,前線戰士處境危險。在這種焦灼背景下,社會不滿情緒不斷升溫,對和平的渴望愈發強烈。
“戰時團結”還在嗎?
面對席卷多地的大規模抗議,澤連斯基以“平靜應對”為主,并于23日晚作出讓步,承諾將向議會提交新法案,恢復反腐機構的獨立性。
不過,西方觀察人士擔心,這輪抗議矛頭越發直指澤連斯基本人,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不僅暴露出“戰時團結”的明顯裂痕,也可能動搖西方援助意愿以及澤連斯基的執政基礎。
趙會榮指出,本次事件的本質,是腐敗問題與內部權力斗爭的激化。從澤連斯基角度看,他正承受多重壓力:戰事推進不順、美國對烏政策反復、國內反對派覬覦戰后政治安排。在此局勢下,他希望利用“戰時狀態”削弱競爭對手的影響力。
目前來看,這場風波對澤連斯基的執政地位以及俄烏戰局的影響仍然有限。
一方面,澤連斯基采取了“不擴大事態”的處理方式,將矛頭引向俄羅斯,聲稱反腐機構人員遭俄方滲透,從而借“反俄”這一政治正確來化解輿論壓力、緩和國內矛盾。
另一方面,烏克蘭社會在戰時仍呈現出“聚旗效應”。盡管抗議蔓延多地,盡管澤連斯基的支持率起起伏伏,但議會與主流輿論仍將“對抗俄羅斯”視為首要任務,強調國家穩定優先、一致對外。
也因如此,接下來,除非澤連斯基政府出現重大的戰場失利或治理失誤,否則,局勢不會出現根本性逆轉。
展望俄烏沖突走向,趙會榮直言,雙方立場仍是尖銳對立,戰斗力并未枯竭,戰爭目標更無實質松動。因此,“邊打邊談”的僵局仍將持續。下一階段,有兩方面觀察重點:
一是戰場進展。烏軍面臨武器和人力不足,若出現突發事件,或改變當前的“消耗戰”格局。
二是大國博弈。烏克蘭已成為俄羅斯與西方地緣政治對抗的前沿,也是影響歐洲安全架構重構的關鍵變量。圍繞烏克蘭問題,相關大國的政策走向不僅牽動其全球戰略的推進,也將持續塑造整個地區的局勢。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原標題:《深度 | 三年多來首次,烏克蘭為何爆發大規模反政府抗議?》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安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