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赤峰7月24日電 題:從部落榮譽到賽場歡呼 內蒙古駝球賽中的聚會與傳承
中新網記者奧藍
經過連續3日鏖戰,來自呼倫貝爾的額日敦畢力格和伙伴們終于獲得了駝球比賽的亞軍。“能有機會站在自治區級的賽場上,這個對我們太重要了。”
額日敦畢力格參加的是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駝球項目。駝球此前曾作為表演項目亮相該運動會,今年首次被納入競賽項目,此次共6支隊伍代表所在盟市參賽。
賽前,額日敦畢力格和伙伴們訓練了整整兩個月,這次參賽,他們提前帶著駱駝驅車1000公里趕到赤峰市巴林右旗。
圖為比賽精彩瞬間。中新網記者 奧藍 攝
駝球是蒙古族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項目,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駝球的起源與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既是牧民閑暇時的娛樂,也是對騎術反應能力的訓練。
過去,駝球比賽的勝負往往與部落榮譽相連;如今,它已成為展現民族文化自信,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紐帶。
本次比賽采用國際駝球聯合會審定的規則,每隊上場的4名騎手,分別擔任前鋒、中場、后衛和守門員,并有替補隊員隨時待命。比賽與五人制足球賽類似,球場端線中央各設一個門,上下半場各10分鐘,雙方以進球多少定勝負。
這是一項觀賞性很強的競技運動,駝球手足蹬長靴、手持球桿,駕馭高大矯健的駱駝在場上奔跑、轉彎、加減速、擊球。比賽前,兩隊還要騎駝舉隊旗繞場一周,既為提升團隊榮譽感,也為熱身。
圖為獲得冠軍的巴彥淖爾市代表隊選手賽后開心地和駱駝合影。中新網記者 奧藍 攝
駱駝體型高大,動作穩健,騎手需在顛簸中精準控球,既要駕馭駱駝,又要預判球路。他們使用的球桿長度約1.2米,擊球力度也很重要,既要有力,又要避免因動作幅度過大導致駱駝受傷,非常考驗騎手耐心與技巧。
“駝球還講究團隊配合,個人能力反而是其次。我們這次就集訓了10天,太短了。”鄂爾多斯市代表團駝球項目教練伊仁巴雅爾一直在球場外看完了所有隊伍的比賽。“我必須看,看看強隊都是怎么打的。我們的進步空間還有很大。”
當天戶外又熱又曬,對人的體力和駱駝的耐力都是很大的考驗,賽場上,時不時能看到駱駝累到嘶鳴。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駱駝賽前不僅要體能訓練,還要加餐和“減肥”。
“太胖就跑不動了。”額日敦畢力格告訴記者,牧區地廣人稀,距離最遠的隊員住在400公里以外。大伙建了一個微信群,不能團體訓練時,每日打卡記錄各自的訓練進度。
“我們還要訓練駱駝不怕球、不怕球桿,這個也很難。”伊仁巴雅爾補充說,躲避飛來的球是動物的天性。
圖為比賽精彩瞬間。胡斯楞 攝
作為駝球項目裁判員之一,阿拉塔身著蒙古袍,全程騎著駱駝奔波在會場上。“這次來參賽的,都是各盟市最優秀的駝球手。”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參賽選手幾乎都是牧民,家家都養著駱駝,不少人是養而優則賽。
“七八歲的駱駝狀態最好,我的駱駝剛好七歲。它特別辛苦,比賽時主要是它在出力。”“90后”牧民桑斯爾是巴彥淖爾代表團駝球項目參賽隊員。比賽時,他作為替補選手,全程騎著駱駝舉旗在球門后待命。體重偏重的他不適合賽馬等競賽,駝球則剛剛好。“駝球是一種需要跟隊友、跟駱駝緊密配合的比賽,我很喜歡這樣的競技項目。”
比賽完成后,各支隊伍經過簡單休整陸續返程。8月初,額日敦畢力格所在的新巴爾虎左旗也將舉辦一場駝球比賽,屆時大家還會再見面。
“這當然是一項好運動。要沒有比賽,我們這些天南海北的人哪有成為朋友的機會。”額日敦畢力格告訴記者,駝球不僅通過運動把大家聚在一起,而且也能帶動牧民養駝的積極性。(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