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介紹的是一則與闖關東有關的史料,其具體是萊陽人于云峰為民國版《安東縣志》所作的序言。
所謂“安東”,即遼寧“丹東”之舊稱(注:現丹東地級市的管轄范圍不限于原安東縣)。在歷史上的闖關東大潮中,從山東尤其是膠東半島區域來到安東闖蕩謀生者眾多,萊陽人于云峰就是其中之一。
(▲丹東市的位置示意)
根據民國版《萊陽縣志》記載,于云峰系萊陽縣大汪家疃村人,為晚清庠生(秀才)出身,其為人“性任俠,重言諾”,后因家貧闖關東至安東縣,以教書為業。由于具備文化功底,且人品過硬,民國十四年(1925年)安東縣官方啟動縣志修纂工作時,于云峰就被聘請為專任編修。此后,他克服時局動蕩、人事變動等不利因素,將縣志編纂成稿,為傳承地方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序言當中,于云峰主要敘述了安東縣的地理和沿革,以及當地修纂縣志的背景和經過。此外,對于自己擔任編修一事,他也言語誠懇地表現出謙遜態度。
這篇序言具體寫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五月。而根據民國版《萊陽縣志》記載,于云峰因為修志積勞成疾,選擇回到故鄉萊陽,后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去世。安東縣人感念于云峰的貢獻,集體出資為他償還了上千元的舊債。
以上就是對于這段史料的背景敘述,接下來請閱讀序言原文
安東,處奉省東南,為國界之極邊。清光緒前,視為甌脫者數百年。人民禁其出入,榛莽任其荒穢,雖有山川土田,亦只為草木之叢、鹿豕之場而已。然以襟江表海、咽喉東陲、土脈膏腴、交通便利,自光緒元年奏準開墾,二年設治,迄今五十余年。荒僻之區一變而為文明之域,實業繁昌、文化增進,幾駕東邊各縣而上之。惟地方歷史向鮮紀載,欲以考其疆之形勢,及其政治人事之沿革廢興,而志乘闕如、文獻不足征也久矣。
雖民國以來,程守初、林湄江兩縣令嘗先后從事于縣志之編輯,一則甫經探訪而離任,一則纂錄數載而未成,蓋創始若斯之難也。
民國十四年春,關義安大令以蒞任將及三載,治具畢張,百廢俱舉,凡所以利地方而厚民生者無不規模悉具,惟縣志向無成書以備瀏覽而質考鏡,銳意倡修縣志之議,招集地方士紳議決,以縣署之間房為編輯處,縣知事任督修,教育所長張君國銓為承修,東邊林科高級中國(學)國文教授張君來堂為編修,縣屬警甲農學等機關及各區區官、區長、區保長任調查,而以峰(注:即于云峰)為編修專任。
峰自惟技恥雕蟲、學慚窺豹,濫竽小學講席者有年,學殖荒落,綆短汲深,時虞隕越,焉敢率爾操觚專任一邑之著作?辭謝再三,未邀允許,乃勉為其難,從事諸君子之后。詎意甫經著手,關公以超遷去職,繼以奉直交緩,征車征夫急于星火,各區調查之事遂置為緩圖。而張君來堂亦辭職旋里。峰雖劌目鉥心,黽勉從事,而取材無所,就正無人,報竣之期不得不遷延矣。
既而戰事和緩,調查之稿陸續呈送,惟簡略過甚,應行記載之事,所缺實多。遒廣詢博訪、征文考獻、調查編輯之責,遂以一身任之。(民國)十五年秋,行將脫稿,省署忽有規定體例作為編修標準之令,計大綱有九,細目五十有六,遂遵令重行編輯。遷延數月,始克告成。雖于規定細目不免稍有出入,亦以事實之有無、采訪之詳略為斷,非敢故為增減也。
昔彥(諺)有云:“非有才、學、識三長者,不能作史。”志雖不同乎史,而作志之難,無異于史。峰以末學陋識謬荷邑紳之薦引、關公之敦聘,雖殫精竭慮搜集掌故、延訪紳耆而秉筆纂修,未能折衷至當,疏漏蕪謬之譏,知所不免,然猶有可以自解者曰:“此其草創者耳。”若夫討論修飾潤色,以俟博雅君子。
中華民國十六年五月 萊陽于云峰 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