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界有一位傳奇人物——露易絲·海。她童年飽受繼父虐待,成年后深陷貧困,更歷經癌癥折磨。然而,這位看似命運多舛的女性,最終成為享譽全球的心理學家和作家,被《紐約時報》譽為“新時代的女王”。她的著作全球銷量超千萬冊,演講場場爆滿。許多人好奇:她是如何在絕境中實現命運逆轉的?
在著作《心的重建》中,露易絲·海分享了她的經歷。她指出,改變命運的并非貴人相助或好運降臨,而是源于內心堅定的信念。基于對生命的深刻體悟,她提出了“無限心靈”的概念:“我們的生活始終與無限心靈緊密相連。這股力量深藏內心,是我們更本質的特性,它指引行動,塑造命運。”
《心的重建》絕非空談的心靈雞湯。露易絲·海結合自身經歷,與臨終關懷專家大衛·凱思樂共同完成此書,揭示了現代人對“失去”的恐懼。書中闡明,人到晚年,高品質的生活在于做好以下三件事:
正版全4冊 露易絲海 生命的重建+生命的重建正念篇+生命的重建問答篇+心的重建+愛 心理健康心靈療愈
一、直面痛苦,不與情緒對抗
書中講述了一位喪偶女性的故事。丈夫離世后,她強忍悲痛,裝作若無其事地工作。直到一天,她在會議室突然暈倒。醫生診斷為“心碎綜合征”——因長期壓抑悲痛導致心臟功能衰竭。身體遠比言語誠實,它會以疾病反抗情緒的掩飾。
露易絲·海認為,哭泣、失眠、食欲不振等并非“軟弱”,而是身心發出的求救信號。承認“我現在很糟”,是好轉的第一步。晚年歷經世事,何必為過往遺憾憂愁?人生如書,翻過的篇章就讓它過去,空白的頁面等待書寫。唯有放下包袱,才能輕松迎接新生。
二、放下執念,坦然接納離別
人生如旅,有聚有散。晚年需習慣離別。親人、朋友、伴侶的離去是自然規律,無人可避,我們自身亦然。世界并非歸屬,我們只是過客。因此,與其緊抓已逝之物,不如學會接受,珍惜眼前人。放下執念,心靈輕盈,生活自得。
書中提到一位老人,老伴去世后,他閉門不出,終日凝視照片,沉溺于痛苦和思念。子女擔憂陪伴,他卻走不出陰影。直到目睹鄰居老人與孫輩同樂,他才幡然醒悟,開始接受現實,珍惜子女相伴。一同旅行、做飯的生活,重新煥發了滋味。
三、享受獨處,遠離消耗,回歸真實
“獨處非孤獨,而是與內心對話的盛宴。”卓別林晚年遠離社交,獨自寫下人生感悟;楊絳先生晚年閉門著書,在寧靜中完成《我們仨》,詮釋了“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獨處的真諦,如《阿甘正傳》所言:“成熟是不斷舍棄的過程,要清楚自己最看重什么。”
學習獨處,可從細節入手:遠離攀比是非的圈子,少議他人閑事,將精力投入愉悅身心之事。有人愛讀書,有人鐘情繪畫。西班牙117歲長壽老人莫雷拉,每日清晨讀書,任思想翱翔。
一位老人退休后疲于應酬,內心空虛。他決定回到鄉下,在種滿花草的小院里,每日清晨澆水、讀書,或獨自登山,呼吸清新空氣,感受自然。遠離消耗精力的人與事,他終于找回了真實的自己。
以上便是美國心理學家露易絲·海留給后人的智慧箴言。一篇文章難以盡述《心的重建》的精彩,它值得反復品讀。
《心的重建》于1984年出版。露易絲·海以自身和來訪者的故事啟迪讀者,撥開人生迷霧,賦予治愈傷痛和重啟生活的勇氣。該書反響巨大,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蟬聯榜首50周,至今被譯為26種語言,暢銷35國,銷量超5000萬冊!
心理專家張德芬評價:“若你遭遇重大失去,如分手、離婚、失業、親友離世,此書會有所助益。”樊登也多次推薦:“極具指導意義,堪稱心理治愈的工具書。”
在《心的重建》中,每個人都能照見自己,找到救贖之方。露易絲·海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信念的力量,能潛移默化改變行為,影響人生。”
若你也在失去的漩渦中掙扎,《心的重建》會如一雙溫柔的手,托住下墜的靈魂,助我們更好地應對人生困境,重獲內心的安寧與歸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