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個園,江南園林的代表,是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景點之一,也是“中國四大名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齊名。個園是以竹石為主體,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的城市山林,運用不同石料堆疊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個園是由兩準鹽業商總黃至筠于清嘉慶年間在原明代“壽芝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開工,歷時二十年花費六百萬兩白銀建成,為典型的住宅式園林。
“個園”這個名字看起來有點奇怪,其實內涵深意,源于園內種植的大量竹子,竹林蒼翠、竹葉的形狀又像“個”字,而且黃至筠本人別號個園,故取竹字的一半稱為“個園”。
清咸豐年間,個園遭戰亂部分被焚毀,雖損壞不大卻讓個園逐步走向蕭條。建國后經過多次修復,重現當年盛景。2014年6月,個園作為中國大運河的其中重要遺產點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個園是一座典型的私家住宅園林,因其內涵的歷史文化價值成為中國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京杭大運河精品旅游線路中,有四條線路將揚州作為其中重要一站,個園也被列入其中。
個園作為江南園林的代表設計規劃獨具匠心,功能分區科學合理,住人的,休閑的,游玩的,一樣不缺,細節追求完美,從各種植物花卉到假山建筑,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等,用料考究,精工細作,工匠精神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全園分為南部住宅、中部花園、北部萬竹園和東部花局里四個部分。融合了“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假山花園是個園的經典之作,也可以看出主人是極具藝術品位和熱愛生活的。
個園內看點眾多,主要景點有抱山樓、清漪亭、叢書樓、住秋閣、宜雨軒、覓句廊等等,各有特點,都值得細細欣賞。從住宅進入園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園門,門上石額書寫“個園”二字。
抱山樓,是一座七楹長樓,顧名思義連接兩座假山而得名,跨在夏秋兩山之間,有多條山徑直通樓上,樓前長廊擁抱兩山于胸前。抱山樓長廊跨越兩個不同的季節,因此被稱為“時空隧道”。樓下走廊的南墻上,鑲嵌著清人劉鳳浩撰寫的《竹石記》刻石。
清漪亭是一個六角小涼亭,登上清漪亭可以一覽全園風光。清漪亭周圍布置了許多太湖石,而太湖石的外面又被一彎綠水所環抱,清新雅致。
叢書樓是揚州另一大鹽商馬日綰、馬日璐兄弟的小玲瓏山館舊址,小玲瓏山館之叢書樓,藏書有“甲大江南北”之稱。后來,馬氏家族伴隨著揚州鹽運的衰頹日趨蕭條,小玲瓏山館幾經轉手,最后被黃至筠買下來作為別院,清末毀于戰亂。
宜雨軒位于個園中心小水池的南岸,是整座園林的主體建筑,并且是開敞通透的四面廳形式,可欣賞園林風光。軒前中間兩根廊柱上懸有對聯一副: “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今雨初來。”宜雨軒因為軒前植有數株桂花,所以又稱“桂花廳”。
覓句廊有曲廊和小閣數間,是主人尋覓詩句的地方,頗具風雅之氣。“覓句”是古代文人熱衷的文雅趣事,盡管這里只是數步短廊和幾楹小閣,但由于冠以“覓句廊”之名,其文化內涵甚濃。
春山藏于竹叢中,插植著石綠斑駁的石筍,另一座春山還是竹石圖畫,象形石點綴出的十二生肖,還有花壇里間植的牡丹芍藥。雙峰夏山,是太湖石與疊石結合的產物,夏山的主體部分是利用太湖石的曲線和品質,壘出停云之勢,模擬夏去氣象。
秋山是全園的制高點,黃石山體拔地而起,峰巒起伏。這座山,黃石間植丹楓,秋山之上,有崎嶇蹬道上下盤旋,曲折輾轉,構成了立體交通。冬山以宣石堆砌的山脈,與墻上鑿出的二十四個風音洞相呼應,人們在用雪石造山的同時,還著意堆塑出一群大大小小的雪獅子,或跳或臥,或坐或立。山石間點綴著參差臘梅和南天竺,黃花紅果。
來到揚州旅游,看完瘦西湖,記得要來參觀一下這座江南園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