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4日),長寧區人民檢察院召開《上海市長寧區網絡行刑反向銜接檢察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新聞發布會,通報2023年行刑反向銜接制度實施以來,該院辦理的網絡領域行刑反向銜接案件的基本情況、典型特征及相關檢察實踐。
織密網絡犯罪治理“防護網”,為完善網絡空間綜合治理體系,提升網絡違法犯罪精細化治理水平,從2023年起,區人民檢察院已辦理網絡行刑反向銜接案件204件239人,案件量占全部行刑反向銜接案件的51%。
《白皮書》顯示,近年來,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的網絡犯罪案件呈逐年遞增趨勢,在保持刑事打擊力度的同時,網絡違法犯罪的非刑罰治理需求日益凸顯。
小額高頻、隱蔽性強、技術升級……案件特征十分突出。從案件罪名分布看,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詐騙罪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位列前三。其中,網絡行刑反向銜接案件多呈現小額高頻、長期潛伏特征,如涉案人員利用電商平臺漏洞“薅羊毛”、賭博網站偽裝成正規游戲平臺運營、違禁品通過加密傳輸等方式隱蔽銷售等。此外,跨地域犯罪增多,因其鏈條復雜,對跨區域協作與技術偵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從2024年辦理的案件來看,涉案人員多數因法律意識淡薄、受小額利益誘惑而犯罪。特別是在涉“兩卡”犯罪、利用虛擬幣“跑分”等案件中,部分涉案人員獲利不足3000元,卻淪為犯罪“工具人”。
緊扣“可處罰性”原則,深化“不訴≠不罰”理念,區人民檢察院規范推動涉網絡刑事案件不起訴后的非刑罰責任落地。
對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輕微犯罪不起訴案件全面啟動行刑反向銜接,區人民檢察院持續推動涉案資金追繳,杜絕“以賠代罰”。如在一起盜竊網絡虛擬財產案件中,雖然涉案金額不高且退賠錢款后取得被害人諒解,但綜合審查被不起訴人違法行為惡劣程度及事后認錯悔過態度,仍提出建議行政處罰的意見。
輕微犯罪案件數量上升,如何才能做到標本兼治?區人民檢察院堅持治罪與治理并重,通過“不起訴+公開聽證+反向銜接+跟蹤督促+社會治理”的跟進式辦案模式,將單一治理向綜合治理拓展。
《白皮書》顯示,區人民檢察院持續強化跨域協同能力,依托行政檢察協調小組,破解異地移送、異地處罰等銜接機制難題,跨省移送檢察意見3件,均獲積極回應。同時,引入專家咨詢、公開聽證、委托評估等“外腦外智”,合力攻堅辦案癥結和法律適用難點,通過打破認知壁壘推動行政處罰有效落地。
今后,區人民檢察院將進一步打通機制堵點、強化協同效能,持續優化落實行刑反向銜接工作,以高質效檢察履職助推社會治理效能提升,切實筑牢網絡安全法治屏障。
圖片來源于區人民檢察院
撰稿:閆 漫
編輯:陳 莎
責編:王 博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