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每天吃什么、吃得是否安全健康,始終是千萬家庭最牽掛的民生大事。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首個專門針對校園配餐的國家標準——《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校園配餐服務全流程作出系統規范,明確覆蓋食譜及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備餐與配送、用餐服務、服務評價改進、應急處理等關鍵環節。
這則新聞備受關注,與部分中小學及幼兒園在配餐服務中暴露出的問題有關。比如,某地有學校配餐公司操作間環境臟亂,餐具區發現飛蟲和蛆蟲;有個別學校被查出長期通過“缺斤少兩”“以次充好”的方式侵占學生餐費,管理人員通過虛報食材、收受回扣等方式中飽私囊。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部署開展的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中,中小學“校園餐”被納入全國性專項整治范疇。截至去年12月,全國共查處貪占學生餐費、插手招標采購、收受回扣等問題3.8萬件,處分2.3萬人。近日,教育部召開專項整治推進會,部署推進“校園餐”整治措施。在此背景下,《指南》的出臺不僅回應了學生和家長對校園餐安全保障、質量水準的訴求,也是在堵監管之漏洞、筑百姓之信心。
《指南》明確要求,餐食加工過程須接入“互聯網+明廚亮灶”系統,面向學校、家長和學生公開關鍵操作流程。同時,配餐企業必須配備食品安全總監和專職食品安全管理、檢驗人員,建立風險防控動態機制,每日進行安全檢查,每周排查隱患,每月調度分析。這些規范不僅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壘、增強全過程監督,也提高了行業的準入門檻,推動校園配餐服務走向專業化、規范化。
除了保障食品安全、嚴防違規操作,《指南》還提出有關營養健康信息交流、防止餐飲浪費的操作指引,引導學生不斷增強膳食平衡、節約環保理念,從小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這些要求,體現了校園配餐工作的育人功能。
要實現上述目標,標準的制定只是起點,更關鍵的是落實到位。對學校與配餐企業而言,《指南》不是墻上的規范,而應成為實操的準繩。校園食品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導致損害學生健康的后果。唯有持續織密制度之網,確保標準的執行力度,才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
“讓學生的每一口飯都吃得放心”,這不僅是對配餐企業的要求,也是對教育管理者責任意識的考驗。我們期待,隨著《指南》的全面實施,校園餐桌將變得更安全、更透明、更健康,在滿足學生日常需求的同時,也推動全社會的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邁上新臺階。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