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國
閱讀提示
7月22日,“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正式新增為國家新職業,讓“鄉村CEO”有了更貼切的職業身份。與此同時,“兼職幫忙”“待遇短板”等現狀,讓職業經理人力不從心。專家建議,要明確權責邊界,擬定“權責清單”;同時要優化制度環境,讓他們“輕裝上陣”。
近日,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長梁村秋月梨種植基地內,800畝梨樹成行,青褐色果實綴滿枝頭。“今年預計產量至少10萬公斤,就盼著8月上市能賣個好價錢。”村黨支部書記許生邊踮腳為梨果套袋邊說,臉上難掩笑意。
6月20日,重慶市首個“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人才改革試點在巫山縣廟宇鎮啟動。該縣首批77個試點村迎來56名專業“經理人”。許生便是其中之一。
7月22日,“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正式被新增為國家新職業。“持證上崗”的“經理人”正與鄉村“雙向奔赴”,成為破解“誰來興村”難題的關鍵鑰匙。
職業經理人“持證上崗”
“當前,巫山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普遍面臨路徑不寬、效益不高、引領不強等問題,人才成為制約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瓶頸。”巫山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坦陳,該縣的村黨支部書記中,有過項目經營經驗的僅23%,90%以上的村集體經濟項目缺少專業財務管理人員。
基于此,巫山縣因地制宜將“探索‘經理人’改革試點 盤活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改革事項,通過引進、培育、選派一批懂市場、懂規劃、懂策劃、懂項目管理、懂產業運營的鄉村產業人才,為農村集體經濟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該負責人介紹,經過全覆蓋調研全縣鄉鎮,確定了廟宇、大昌、官渡等10個試點鄉鎮77個村作為首批試點,采取公開招聘、定向選拔、內部選聘三種模式,積極吸納村干部、民營企業高管、科研院所技術骨干等,打造具有縣域特色的“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隊伍。首批試點村確定了56名“經理人”。
“我的另一個身份是巫山縣金稻糧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許生告訴記者,2024年,廟宇鎮長梁村、永安村、廟宇村、南溪村四個村“抱團”成立公司,主營糧油、特色農副產品生產銷售、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等,他因年輕,有企業管理經驗,被推選為董事長。
201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將農業經理人正式納入新職業。7月22日,又新增“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為新職業,這意味著“鄉村CEO”有了更貼切的職業身份。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李小云認為,隨著鄉村振興的快速推進,產業經營更需要具有與市場對接、前瞻性的運營規劃能力。同時,把鄉村集體的閑置資產盤活,建立起新的產業,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任務。“這些工作一部分是原來的農業經理人可以承擔的,但需要更能適應鄉村這些變化的新型經理人。”李小云說。
破解“誰來興村”難題
重慶市農科院的水稻專家李賢勇作為金稻糧源公司的技術專家,也是巫山首批受聘的“經理人”之一。在他看來,職業經理人是懂技術、會經營、扎得下根的“新農人”,既要當好科技成果轉化的“二傳手”,更要培養本土人才成為永不撤走的“工作隊”,如此,才能回答“誰來興村”的難題。
李賢勇介紹,廟宇鎮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水稻種植產業,公司成立后,他主要在選種、種植等方面給予技術支持,同時,提供加工、銷售等方面的參考建議。
記者了解到,去年,該公司通過打造“金稻糧源”品牌,將秋月梨、富硒大米等特色農產品統一包裝,借助“村播”直播帶貨,累計銷售2萬余件,經營性總收入達135萬元,帶動604戶2210人走上致富路,實現村集體年分紅增長25%。今年一季度銷售收入達90.8萬元,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將超過200萬元。
巫山官陽鎮雪馬村的高山貝母種植基地負責人肖光艷透露,官陽鎮的三合村、八樹村、后鄉村正在籌備組建強村公司,主要進行太白貝母、獨活、淫羊藿等中藥材的產業化種植、銷售。公司組建后,他將以強村公司“經理人”的身份,把自己20余年的種植、管護、銷售等經驗帶進公司,同時,根據三個村的地理條件,分門別類地規模化種植中藥材。
肖光艷表示,盡管全鎮中藥材產業種植面積不小,但大多以家庭為單位,且缺乏加工設施,產品附加值較低,農戶增收有限,他一直想建一個產品初加工車間,但由于個人能力有限,想法遲遲未能變為現實。
“現在我們有了正式的職業身份,鄰近的幾個村也準備‘抱團’發展,我有信心讓中藥材成為鄉村振興的‘黃金產業’。”肖光艷說。
讓經理人“輕裝上陣”
采訪中,重慶多個區縣的“鄉村CEO”紛紛表示,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被納入國家職業序列,讓他們在整合資源、拓展市場時,可以“理直氣壯”地亮出職業身份。然而,“兼職幫忙”“待遇短板”等現狀,讓他們難以“輕裝上陣”。
“白天處理村務,晚上琢磨產業運營”是不少村干部兼職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的常態。這種“白加黑”的工作模式,雖彰顯了他們的奉獻精神,但長此以往,也讓這些身兼數職的能人感到力不從心。同時,部分鄉村致富帶頭人,自己早已創辦企業,在投身村集體經濟發展時,企業與村集體經濟之間的利益分配和責任界定也存在模糊地帶。
“職業化不是給村干部、行業專家等發張新名片,而是重構鄉村治理的權責體系。”重慶工商大學教授莫遠明認為,此前的農業經理人側重農業生產環節管理,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更強調資源整合與制度創新。前者是“專業種田人”,后者是“鄉村資產操盤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方向推進,“經理人”們正站在鄉村發展的關鍵節點。
莫遠明認為,讓經理人“輕裝上陣”,一方面,要明確權責邊界,卸下“模糊之擔”,通過擬定“權責清單”,讓經理人清楚知道自己的“責任田”在哪里;另一方面,要優化制度環境,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在鄉村的落地落實,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并完善相關制度政策,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寬松的制度環境。例如,出臺鼓勵農村集體經濟創新的政策,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開展多元化經營和產業融合發展。
此外,不少經理人還呼吁,強化保障支持,消除“后顧之憂”。如在待遇方面,根據經理人的工作業績和貢獻,給予合理的薪酬待遇和獎勵激勵,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和穩定性,還應建立“穩定且靈活”的容錯激勵機制,對因改革創新出現的非原則性失誤予以包容豁免。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