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雙循環”發展格局與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雙重驅動下,長三角文旅消費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變革,文旅消費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2025年,長三角文旅產業規模預計突破4.5萬億元,占全國文旅經濟總量的28%,其背后是數字化轉型與區域協同的深度耦合。
在筆者看來,深度剖析技術革新與消費變革的時代趨勢,可為長三角文旅消費探尋轉型升級之路指明方向。
消費行為的時空壓縮和代際遷移
長三角的文旅消費者,尤其是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群體)的消費特征正在顛覆傳統文旅市場邏輯,催生“體驗”新范式——
時空壓縮化,高鐵“同城效應”正在重構消費半徑。長三角高鐵網絡密度達0.8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球城市群前列。交通技術進步壓縮了物理距離,重塑了消費行為的時空邏輯:“周六早出、周日晚歸”的“跨城微度假”已常態化并成為文旅消費的主流;高鐵票務數據顯示,工作日晚間的短途出行量增長120%,用于“碎片化時間”體驗跨城夜經濟;南京南站、杭州東站等樞紐周邊形成“1小時文旅圈”,帶動句容茅山、德清莫干山等景點客流增長。
體驗沉浸化,從“被動觀光”到“主動共創”。Z世代對深度體驗的需求推動文旅業態不斷升級。密室逃脫、劇本殺等沉浸式業態備受青睞,客單價達傳統觀光游的4倍。上海豫園聯合B站發起“古風劇本殺創作大賽”,吸引Z世代設計劇情線路。紹興魯迅故里推出“沉浸式研學”,游客可扮演《朝花夕拾》中人物參與互動劇。通過沉浸體驗,消費者主動創造體驗,實現認知提升與壓力釋放的雙重目標。
決策智能化,算法賦能“千人千面”。Z世代的決策鏈條高度依賴數字化工具,85%的Z世代游客通過抖音、小紅書獲取旅行靈感。攜程數據顯示,Z世代分享文旅內容的意愿是其他群體的2.3倍,一條熱門短視頻可帶動景點搜索量暴漲300%。抖音“長三角文旅熱力榜”通過實時分析用戶行為數據,動態推薦新興景點。這一模式顛覆了傳統OTA的靜態推薦邏輯,體現了“數據—算法—場景”的閉環價值。
長三角文旅消費的結構性變革,本質上是政策工具創新與消費行為演進共振的結果:政策先行,通過供給端基建投入、需求端精準刺激、環境端制度破壁,構建市場化改革的制度容器;市場響應,Z世代以“體驗主權”重塑消費邏輯,倒逼業態創新與服務升級;技術賦能,數字基建與智能算法成為政策與市場協同的“連接器”,加速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
7月15日至8月29日,上海文商旅地標-豫園商城首次攜手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國創動畫,開啟一場為期46天的“豫園夏日奇幻夜-國創豫宙漫游季”。活動開幕當天迎來了不少二次元“coser”,他們巡游豫園老街,與游客們親切互動,讓傳統文化地標與二次元破壁共舞新潮。
數據要素的價值重構:從流量到信任
在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的背景下,長三角還有望通過實時監測、精準營銷與信用體系,構建“數據—信任—價值”轉化鏈。
在實時監測體系方面,長三角文旅消費指數平臺整合衛星遙感、社交媒體、銀聯支付等30類數據源,實現了全域客流治理的范式革新。采用阿里云“城市大腦”平臺,日均處理數據量可達500TB,可預測未來72小時客流趨勢。2023年國慶期間,平臺預警西湖斷橋區域客流峰值將超承載量200%,通過地鐵限流與周邊景點分流,疏散效率提升50%,避免踩踏風險。其數據接口已接入三省一市應急管理系統,推動《長三角文旅安全聯防聯控指南》出臺。
在精準營銷方面,長尾效應愈發受到文旅消費企業和從業者的重視。攜程“千景千面”系統基于LBS(地理位置服務)與用戶畫像,挖掘傳統營銷盲區。該系統將2000萬用戶標簽與5000個景點特征匹配,推薦精度達92%。該算法推動烏鎮景區二次消費占比從18%提升至35%。該系統結合實時客流與天氣數據,對黃山景區索道票實施浮動定價,使高峰時段收入提升28%。數字技術使小眾需求規模化成為可能,通過精準算法推動的營銷提升,文旅“長尾市場”的利潤率有望明顯超過以往。
在信用體系賦能方面,“信任基建”的夯實正在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長三角信用游”通過數據共享與信用互認,重構消費信任機制。該信用體系整合支付寶芝麻信用、政府公共信用等6類數據源,信用分≥650分的游客可免押金租借設備、快速入住酒店。該體系截至2024年底累計免押金租借露營裝備、VR設備等超1000萬次,降低交易成本12億元,并已實現了跨省協同。與日本的區域信用體系依賴JCB信用卡系統帶來的單一局限相比,長三角模式通過多源數據融合與政府背書,形成了更普惠的信任生態。
7月15日晚,“星河夜宴”音樂會揭開漫游季序幕,B站各熱門UP主、音樂人等在現場帶來精彩演繹。聲光電的完美交融,讓豫園的夜空成為上海今夏熾熱的城市舞臺。圖為UP主二十四伎樂國風樂團奏響《天官賜福》經典《花滿城》《一花一劍》。
未來,隨著元宇宙、AIGC等技術深化應用,文化IP的衍生場景將更加豐富。在“內容為本、體驗為王”的邏輯主導下,長三角的探索表明,唯有將文化深度融入技術、空間與人的關系網絡,才能真正實現“詩意的棲居”,為全球城市群提供兼具經濟效益與人文溫度的文旅發展方案。
當然,文旅產業升級絕非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制度、技術與文化的深度融合。長三角的實踐證明,以“系統思維”破解碎片化難題、以“體驗經濟”激活代際需求、以“信任基建”降低交易成本的三重邏輯,既可以為我國文旅高質量發展錨定方向,亦可為全球城市群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啟示——在數字文明時代,協同創新與人文溫度,始終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密碼。
(作者為復旦大學旅游學系教授、中國旅游研究院文旅品牌研究基地主任)
原標題:《高質量文旅消費高潮迭起,長三角如何發力?》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柳森
文中配圖均解放日報資料圖片。
來源:作者:沈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