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份厚重的傳承,它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作為中醫藥人才培養和傳承的獨特方式,俗稱“師帶徒”的師承教育模式,正源源不斷地為中醫藥,傳承發展輸送大量人才。
董世龍醫生與嶺南名醫粟龍教授合影
2025年7月22日,河南濮陽迎來了一場中醫藥界的盛事——嶺南名醫粟龍教授隆重舉行收徒儀式,正式接納董世龍為弟子。此次儀式以“敬師承絕學,篤行濟蒼生”為主題,不僅是對傳統中醫師承文化的弘揚,更是對中醫藥事業薪火相傳的生動詮釋。
董世龍自幼癡迷武術,從扎馬步、練太極到鉆研民族傳統體育養生,在個人精進與師長指引下,一步步成長為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多年習武讓我深諳“武道重仁心”之道,更在實踐中體悟到拳腳間的“氣脈流轉”與中醫“氣血運行”有著相通之處。
后來,董世龍有幸跟隨嶺南名醫粟龍教授學習針灸,潛心鉆研苗醫火針。曾記得,有一次在高鐵上,突遇一乘客胸痛胸悶發作,表情痛苦,我憑指針點穴,乘客瞬間舒緩。那一刻,我真切體會到“以醫解病痛”的意義。我將武道的堅韌與仁心融入醫道,以拜師粟龍教授為新起點,立志傳承恩師絕學,要用帶著溫度的醫術,篤行濟蒼生之愿,在“敬師承、濟世人”的路上穩步前行。
恩師常說“醫道即人道”,這與我練拳時體悟的“武道即仁道”不謀而合。過去揮拳是為護己,而今立志執針是為護人。站在恩師身旁,看他捻指診脈時的專注,聽他講“大醫精誠”的古訓,我突然懂了:武術練的是筋骨皮,中醫修的是慈悲心,兩者終究都是對生命的敬畏。
從此,我的案頭不僅有拳譜,更要堆滿醫典;指尖不僅要握得住拳,更要拿穩得住針。我愿以武道的堅韌打磨醫術,以恩師的教誨鑄就仁心,在“敬師承絕學,篤行濟蒼生”的路上,做個踏實的趕路人。
附:《仁心雙修頌》
——賀董世龍拜入嶺南粟龍師門
【濮陽承道】
己巳仲夏紫云騰(2025),
粟門懸壺啟濮陽。
董子捧茶承金匱,
九叩青囊接炎光。
【武道筑基】
少時馬步踏晨霜,
太極云手引氣長。
拳鋒未老仁心鑄,
始悟氣血共周章。
【針啟新程】
忽見動車客色苦,
柔指破穴破陰霾。
苗疆火針淬星月,
始信仁術可回陽。
【醫武同源】
昔揮拳掌護身罡,
今執金針護蒼黃。
恩師捻脈傳精誠:
岐黃骨里刻仁香!
【雙修致遠】
案頭拳譜疊經方,
掌中銀針代拳芒。
千拳終化一針慈,
濟世路上步未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