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蘭亭獎,那可是書法界里的“扛把子”,不是隨便哪個書法家都能拿到的,但也不是說遙不可及,特別是對于那些國展高手們,蘭亭獎就像是他們展示實力的舞臺。而劉長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僅三奪國展桂冠,還一舉拿下了蘭亭獎。
劉長龍擅長各種書體,但要說最有特色的,還得是行書和草書。他的行書,那簡直是古今結合的典范,既有古人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氣息。在第七屆蘭亭獎上,他那14個大字的作品,簡直就是全場最亮的星。
說實話,劉長龍的這14個大字,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它們以顏真卿的行書為主要格調,但又巧妙地融合了何紹基的行書筆意,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別具一格的“雜糅型”行書。這種風格既保留了古人的風骨,又加入了現代的創新元素,真是讓人看了就難以忘懷。
在筆法上,劉長龍也是下足了功夫。他對古法的應用嫻熟自如,對法度的掌控也是恰到好處。每一個點畫都像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精品,既有力道又不失柔美。而且,他的字與字之間、筆與筆之間,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和呼應,仿佛每一個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完整的故事。
除了行書,劉長龍的草書也是一絕。他的草書筆法穩健,點畫到位,嚴守法度,但又不失靈動和飄逸。在法度之內,他能夠自由地揮灑筆墨,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這種持續探索的熱情,不僅使他的書法藝術更加多姿多彩,還為他贏得了廣泛的敬重。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能夠沉下心來專注于書法藝術的人已屬罕見。然而,劉長龍卻始終不忘初心,以對書法的滿腔熱愛,細細品味每個字的獨特韻味與魅力。
在當今書壇,劉長龍已經卓然成家,他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不少年輕的朋友都以他的書法作品作為臨摹學習的范本。這也足以看出,劉長龍在書法界的地位和影響力是多么的重要。
當我們沉浸在劉長龍的書法魅力中時,不禁對書法藝術的深厚底蘊產生更多好奇。書法楷書里為何存在大量異體字?
異體字的形成也不是說在哪一個時間段,有的一個字有幾個寫法,有的是多一筆少一筆,也有更有甚者去掉字的一半。這些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也是約定俗成的。書法創作時,也大可不必太糾結這些東西,只要保持書體一致,別簡繁混用就好了。有時我在看一副作品時,也會看到一個或幾個,這種不認識或似曾相識但又不確定的異體字,有時有的可以查找,有的無從考證,也很是苦惱。一副作品種有簡有繁是不可取的,保持統一就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