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是趙孟頫為其友人牟成甫所寫的求食帖,信中寫到江南遇災年,牟成甫家中已無可果腹之食,對 “仁人義士” 的呼喚,希望能幫幫他的朋友牟成甫。此帖是書寫于1322 年左右,也有觀點認為是大德十年左右,即 1306 年左右。著錄于《石渠寶笈續編》之中,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
此作行書之中還帶著楷書的規整感,每個字都寫得嚴謹端正、比例勻稱,字形微微偏扁,字里行間透著優美瀟灑的氣韻,整體風格清俊雅致又不失遒勁嫵媚,筆墨之下更藏著一股剛勁的風骨。
在用筆技巧上,這篇作品刪去了繁雜的筆法,每一筆的走向都清晰可見。看似柔潤流暢的筆觸之下,實則蘊含著堅實的力度,字體外觀端莊秀美,骨架卻挺拔有力。點畫之間飽滿豐潤又剛勁有力,筆畫彼此之間的呼應銜接十分緊密自然。
再看作品的整體布局與內容表達,結構簡潔明了,沒有多余的鋪陳。開頭就直接點明了求助的目的,接著細致描述友人的艱難處境,情感隨著文字逐步加深,最后以懇切的語氣收尾,字里行間的真誠與急迫,給人帶來強烈的情感觸動。
放大欣賞:
此作內容原文:友人牟成甫之貧,香嚴所謂錐也無者。豐年猶啼饑,況此荒歉,將何以堅其腹而贍其老穉。淵明乞食,魯公乞米,賴多古賢,可為口實。仁人義士,有能指魯肅之囷而實萊蕪之甑者乎。吳興趙孟頫白。
大概意思是說,他的好朋友牟成甫現在遇到處境貧困,家中沒有米可下鍋了,什么吃的可都沒有了,就好像是香嚴禪師所說的 “連錐子都沒有” 那樣一無所有。
在平常日子里他也都是要為饑餓啼哭,更何況現在遇到了災年作物無收成呢,而且還有家中老人和小孩要撫養呢。(簡單講就是有工作時還賺不到錢,更別提現在失業了),然后他便引經據典,例舉了陶淵明、顏真卿等人都曾有乞米的舉動。
現在希望各位仁人義士之中,有有人能像魯肅那樣打開糧倉(接濟他人),讓牟成甫家那空著的飯甑重新裝滿呢?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文字的強大魅力,寥寥數字,攤開來能用現在文數百字來解釋。其中“魯肅之囷” 這個說法,源自三國時魯肅為周瑜打開糧倉、慷慨供應糧食的典故,后來常被用來指代熱心助人、大方接濟他人困境的善舉。
而 “萊蕪之甑” 則與漢代范冉(字史云)有關,這位賢士家境貧寒,家中做飯的甑都積起了灰塵,這個典故便成了形容家境極度貧困的象征,在這里正是借指牟成甫家那空空如也的炊具。
牟成甫其實就是牟應龍,生于 1247 年,去世于 1324 年,他和趙孟頫都是 “吳興八俊” 里的人物。他家祖上原本在蜀地,從祖父牟子才那輩開始搬到了吳興,父親牟巘也是江南有名的文人。
他和趙孟頫曾是創作好搭檔,像《玄妙觀重修三門記》這些流傳下來的好作品,都是牟巘寫文章、趙孟頫來書寫的。
牟成甫比趙孟頫大八歲,南宋的時候就很有名氣了。南宋滅亡后,他一開始不愿意在元朝做官,可到了晚年,因為生活實在困難,只好去當溧陽州教授、上元縣主簿這樣的小官。但他官位低、俸祿少,加上自己為人清廉,日子過得一直很緊巴,晚年更是窮得常常沒米做飯。
所以才有了這么經典的一份書帖傳世,此帖也名喚《乞米帖》。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