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前腳剛到中國,后腳特朗普就宣布對歐盟商品加征15%關稅。原本早就安排好的中歐高層會晤,卻因為馮德萊恩反復猶豫拖到“最后一分鐘”。結果被特朗普搶先一步落子,直接鎖死局勢,而歐盟也失去了所有談判籌碼。
7月2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匆匆抵達中國,展開了她任內又一次對華訪問。原本以為這趟行程可以成為歐盟在中美對抗格局中的一次翻盤機會,沒想到,卻成了“無力回天”的象征。
按理說,早在數月前,歐盟就應意識到美國即將對歐洲商品采取關稅制裁,這已經不是秘密。在這樣的前提下,和中國提前溝通,爭取達成某種協調,才是最穩妥的策略。但偏偏,馮德萊恩團隊在對華問題上態度搖擺不定,一會兒叫囂所謂的“產能過剩”,一會兒又高調聲援美方立場,還動輒威脅要審查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看似“強硬”,實則是在嚴重透支中歐關系的信任基礎。
而這次訪華,馮德萊恩提出的三大訴求——要求中方和俄羅斯“劃清界限”、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取消對歐盟稀土出口限制。這不是來談判,而是來下命令的,顯然馮德萊恩和歐盟政客還是看不清目前歐盟的處境。
現實很殘酷。在她人剛落地中國的同時,美國方面迅速放出重磅消息:將對歐盟加征15%的關稅,關稅談判正式破裂。這等于是直接堵死了歐盟的回旋余地,特朗普也借此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他的“雷霆手段”。
從時間節點上來看,美國這一手完全是“先手制勝”,搶在中歐可能達成一致之前就直接鎖死局勢,也讓馮德萊恩這趟訪華變得毫無意義。
其實,歐盟今天的被動局面,早已埋下伏筆。
馮德萊恩執掌歐委會以來,對華政策始終“左右橫跳”,既不愿得罪美國,又想保住和中國的經濟合作。不但想吃中國市場的“紅利”,還希望能在美國眼中維持“西方價值陣營”的人設。于是乎,嘴上喊著“合作”,手里卻頻頻揮動制裁大棒。這種策略,在過去或許還能騙一騙,但如今已難再奏效。
說得直白點,歐盟太高估了自己的“中立”價值,也低估了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強度。
中方當然樂于在原則平等、互利共贏的前提下同歐盟合作,但前提是對方得擺出應有的誠意。而馮德萊恩這次不僅沒誠意,反而端著一副高姿態來“提條件”,實在是把錯的時間做了錯的事。
而美國則非常清楚:一個沒有中國支持的歐盟,是可以輕松拿捏的。特朗普這次出手之所以果斷,就是看準了歐盟在中方那邊已經“涼透”,這才毫不猶豫地敲定關稅政策。
讓中方和俄羅斯“劃清界限”?取消稀土出口限制?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馮德萊恩的這三大要求,說白了,就是對中方提出不平等要求的“三連擊”。
第一項,是赤裸裸的地緣政治干涉。中俄是戰略伙伴關系,不是因為歐盟高層一句話就能動搖的。
第二項,則是企圖限制中國企業發展的空間,幫助歐盟本國工業恢復競爭力。這不是合作,是在打壓。
第三項,更是對全球供應鏈和市場規律的無視。所謂“產能過剩”,只是歐盟產業結構老化、創新乏力的借口,指責中國制造“太強”,不是解決辦法。
更諷刺的是,歐盟自己才是依賴中國稀土的重度使用方,卻還要求中方撤銷管控。這種站不住腳的要求,在談判桌上不僅沒有增加籌碼,反而降低了自身的可信度。
中方對這次訪問的態度變化也很微妙——本來是“應中方邀請”,臨時改成“經雙方協商”,這說明什么?說明中方對歐方的策略開始轉為“冷處理”。你不是一邊談合作一邊打壓?那就別怪我態度冷淡。
就在馮德萊恩還在中國試圖重修舊好時,美國已一錘定音地宣布關稅上調——這一步棋,簡單卻致命。
特朗普這一招,不僅是針對歐盟汽車、鋼鐵等重點出口行業的致命一擊,也等于是將歐盟推向了一個不得不表態的十字路口。
而此時的歐盟,正處于外交孤島中:在中方那邊吃了閉門羹,美國又強硬開火,唯一的退路就是忍氣吞聲。但一旦妥協,不僅在內部失分,還會被視為對美“全面俯首稱臣”。
這正是馮德萊恩策略的最大敗筆:沒有提前鞏固好中國這個關鍵變量,就一頭栽進了美方預設的陷阱。
從結果上看,這不僅是馮德萊恩個人的失敗,更是歐盟整個外交體系的“集體翻車”。
過去幾年,歐盟高層對中政策幾乎被“意識形態主導”,很多重大決策并不從產業、經濟、民生出發,而是以所謂“地緣政治價值”為導向,這種策略短期看似激進,長期卻是自斷手腳。
馮德萊恩原以為可以在中美之間扮演“調解人”或“杠桿者”的角色,但在國際政治現實面前,這種角色定位純屬幻想。結果她既得罪了中國,也沒討好美國,等于是白白把自己推入孤立無援的處境。
最慘的,是歐洲的民眾和企業。他們要面對的不僅是美國加征關稅帶來的出口受阻,還要承受本土制造業轉移、失業率上升、通脹加劇等多重壓力。而造成這一切的導火索,就是歐盟戰略方向的嚴重錯位。
這一次,馮德萊恩的“來晚一步”,是歐盟集體戰略誤判或者說戰略短視,歐盟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國,更錯估了美國這個盟友。歐盟若想在未來的大國博弈中找回話語權,必須徹底拋棄幻想,重新審視中歐關系的本質——那就是基于互利、尊重與合作。
想從中美之間“得利”,可以,但前提是你得站穩立場,而不是反復無常。馮德萊恩這次的訪華,注定是歐盟歷史上一次“錯過的轉折點”。她來得太晚,說得太多,做得太少。接下來,歐盟想繼續保持國際影響力,就看歐盟能否吸取教訓,如果歐盟還是認不清自己,恐怕早晚會被美國擺到餐桌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