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學與世界”中德哲學對話
暨2025避暑季研修活動開幕式講話
郭齊勇
(2025年7月23日)
各位領導、各位同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各位知道,中國學者熟悉并熱愛歌德、席勒與康德,中國哲學界熟悉并深入研究了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包括謝林、費希特等。這次中德學術對話圍繞“中國心學與世界”展開,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大話題。中國心學是人立足于人自身的意義世界對生命的追問,它倡導一種“物我一體”的意識,講究人與天、地、人、物、我之間的和諧、共生。中國心學有著清晰的學術脈絡,對東亞乃至世界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心學里的很多精神資源,仍然可以被當代中國人與各國人民吸收。
受大會組委會和孔學堂的邀請,我簡要談以下幾點:
第一,相較于十年前孔學堂成立之初的“稚嫩”,現在孔學堂積極主動地聯(lián)合國內外的學術機構、學術團體,尤其是與多家機構聯(lián)合發(fā)起的“中國心學與世界”學術聯(lián)盟,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十年辛苦不尋常”,隨著孔學堂運行體制機制的不斷發(fā)展完善,它的主體性、開放性、多元性在我們當初的設計理念中也逐步得到落實。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孔學堂有今天的成績,也由衷地為孔學堂感到高興,這是要繼續(xù)堅持做下去的。
第二,中國心學不是空洞的、空泛的,它講究一種面向現實民生的關切。我們看到在聯(lián)盟成立一年以來,孔學堂和孔學堂高研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我們攜手推進《民藏》編纂工程已成為國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國家重點出版項目,我們加強孔學堂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這都是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的。孔學堂已經或即將開展一些文化活化和實踐,把市民朋友們帶動起來,把中國的心學資源與儒家智慧在民間、大眾演繹出來、普及開來,這也是中國心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這一方面,孔學堂已經有了很好的實踐,也希望他們能繼續(xù)做好、做扎實。
第三,我們看到了本次四場學術對話的主題,這些題目是很有問題意識的,層層深入,很好地體現了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全球視野。中西哲學都有自己的學術脈絡,二者之間的匯通比較,既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開展,也要有一種歷史的眼光,既要看到西方“精神”概念背后的西方傳統(tǒng),也要看到中國心學背后的中國傳統(tǒng)。我們要尋求一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最后,我們也看到現場有來自“心學與民本思想”研修班的同學,神采奕奕。我想這也是我們學術聯(lián)盟要努力推動的事情,就是推進學術的交流和人才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讀書的種子。
我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作者系武漢大學國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名譽主席)
來源:貴陽孔學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