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壇第一排,第一次見面,從坐著的背影“盲猜”到是陳嘉映老師。瘦瘦的身軀,卻充滿了精神氣兒。
7月23日,在“中國心學與世界”中德哲學對話暨2025避暑季研修活動上,首都師范大學燕京人文講習教授陳嘉映發(fā)表了主旨演講:善惡的標準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
這位被認為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此次主旨發(fā)言延續(xù)了他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
相對惡和絕對的善惡是倫理學中自古以來都在爭論的一個問題。陳嘉映老師在發(fā)言中區(qū)分了兩大類善惡。一類善惡是相對的善惡,另外一大類,人們可能傾向于叫作絕對的善惡。前一類指的是這種善惡觀,跟某種特定的社會觀念形態(tài),或者意識形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類善惡稱作相對的善惡——一些人認之為惡,另一些人不認之為惡。這里面包含了不同的民族風俗,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
有些惡我們可能會把它看作是跟整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關聯(lián)形態(tài)相聯(lián)系,有些惡則跟什么觀念形態(tài)都沒有什么聯(lián)系。為了方便闡述,陳嘉映老師用“相對的惡跟絕對的惡”這兩個詞。這里面并沒有說第二類的惡,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忘恩負義,絕對的惡是帶來更大危害的惡。
針對大家比較關心的說理對道德到底有什么關系,陳嘉映老師解釋道:說理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說法,講人應該有道德,教人怎么道德,然后修身養(yǎng)性就變得道德了。這可能是一個途徑,但是說理和善惡的關系可能還有完全另外的一面。簡單地說,善是有理可說的,惡是無理可說的。有時候,似乎也常常有人為邪惡辯護,但那是在我們聽來他為邪惡辯護。在他看來,他為之辯護的并不是邪惡。陳嘉映老師認為真正焦點不在于邪惡是無可辯護的,在于他們認之為正義的,實際上是不義。
這讓人想起他在《何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應之于心》一書中寫到的:善好不意謂純粹主觀偏好,若說善好與喜歡的聯(lián)系,倒不如說,很多物事,因為它善好,所以我喜歡。惟由于我們能把善好與我喜歡區(qū)分開來,才可能發(fā)展出教化。
袁小娟 李思瑾/文
來源:動靜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