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開國功臣們的命運各有不同。有的受封厚賞,家族興旺;有的卻即便立下汗馬功勞,也難逃家破人亡的結局。
常遇春,這位朱元璋手下的“第一猛將”,便是一個令人唏噓的例子。他縱橫沙場,立下赫赫戰功,卻年僅四十歲就離奇暴亡。
而他死后,常家不僅沒能享受榮華富貴,反而接連遭受打擊。朱元璋甚至親自下令抓捕常遇春的兒子常茂,并最終處死了他的次子常升。
常遇春他出生在元末那個亂世,天下動蕩,百姓苦不堪言。
元朝末年的社會環境堪稱一個大火藥桶,官吏貪污橫行,賦稅壓死人,百姓連溫飽都成問題。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群雄并起,割據混戰。
常遇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上了人生的舞臺。
常遇春家境貧寒,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體力和武藝。他身形魁梧,力大無窮,尤擅騎射。
起初,他和幾個兄弟一起上山落草為寇,過著打家劫舍的日子。但這樣的生活并沒有讓他滿足,他厭倦了被稱作“賊寇”的羞辱,渴望成為令人敬仰的大將軍。
因此,當他聽說朱元璋是一位出身貧寒卻待人寬厚、善待百姓的領袖時,便毅然決定投奔朱元璋。
剛開始,朱元璋對這個曾當過草寇的“猛人”并不完全信任。他將常遇春放在“觀察期”,想看看此人的能力和品性。
常遇春也明白,自己得拿出點真本事才行。果然,他很快就用一場硬仗證明了自己。
在采石磯一戰中,常遇春帶領部隊強行渡河,親自沖鋒陷陣,斬敵無數,為朱元璋贏得了一場關鍵勝利。從此,他成為朱元璋麾下的得力干將。
常遇春的戰場風格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猛,快,狠,準”。他每次都沖在最前頭,敢打敢拼,用一股拼命三郎的氣勢壓倒敵軍。
在戰斗中,他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潰對手,堪稱戰場上的風暴。然而,他的“狠”也體現在另一件事上——殺俘虜。
在當時的觀念里,殺降是大忌,被認為不吉利。但常遇春對此不以為然,甚至屠城的事也干過。
因此,他得了個外號,叫“人屠”。這讓同僚徐達很看不過去,沒少勸阻他,但常遇春性格強硬,從不聽勸。
常遇春的驍勇和果斷,為朱元璋立下無數戰功。無論是鏖戰陳友諒、張士誠,還是與元朝大將王保保交鋒,他都表現得無比出色。
朱元璋對他非常器重,甚至夸他“能當百萬之眾”。常遇春也因此得了個綽號——“常十萬”,意即只要給他十萬兵馬,就能橫掃天下。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大將,卻在年僅四十歲時突然離奇去世。據說,他在班師回朝途中,中暑后全身潰爛,沒多久便暴亡。
他去世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軍中,朱元璋也感到悲痛。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朱元璋追封他為“開平王”,并讓他的長子常茂繼承了鄭國公的爵位。
但常家的好運到此為止了。常茂顯然沒繼承父親的才能和品格。
他不僅在戰場上碌碌無為,連基本的軍紀都難以遵守。在一次北征納哈出的戰役中,常茂因看不慣納哈出的行為,差點將這位投降的敵方首領砍成重傷。
這種魯莽行事讓朱元璋非常不滿。后來,常茂又因生活作風問題惹是生非,最終被貶到廣西龍州。
即便如此,他還是不消停,在當地作威作福,最終被朱元璋下令抓捕,自盡而亡。
常茂的死并未結束常家的厄運。常遇春的次子常升,因卷入后來那場著名的“藍玉案”,被朱元璋下令處決。
藍玉案是明初的一場大清洗,許多功臣因“謀逆”罪被牽連,其中就包括常升。這讓常家徹底走向了沒落。
常遇春一生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但他的后代卻沒能延續這份榮耀。他的悲劇告訴我們,個人的功績無法永遠庇護家族,子孫若不謹言慎行,終究難逃厄運。
參考資料:[《明史》常遇春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