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他一生雷厲風行,開疆拓土,奠定了明朝的根基。
然而就在同一年,浙江錢塘的一戶普通人家里,誕生了一個不起眼的男孩。誰能想到,幾十年后,這個孩子竟在明朝最危急的關頭力挽狂瀾,為這個王朝又續了整整兩個世紀的命。
他,就是于謙。
浙江錢塘,是一個風水寶地。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于謙便是其中之一。
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祖上世代為官。雖然到了他父親那一輩,因為朱元璋治國過于嚴苛,許多士大夫不敢為官,甚至選擇歸隱,但家族的儒學傳統卻代代相傳。
年幼的于謙便在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立志成為像文天祥那樣的忠臣良將。文天祥的氣節深深感染了他,他常讀《正氣歌》,心懷報國之志。
23歲那年,于謙考中了進士,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初入官場,他并沒有太多機會施展才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能力逐漸被認可。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開始委以重任。朱瞻基在位期間,發生了一場漢王朱高煦的叛亂。
朱高煦企圖效仿其父朱棣,用武力篡奪皇位。面對叛亂,于謙作為御史,負責彈劾朱高煦的罪行。
他義正詞嚴,條理清晰,徹底震懾了這位桀驁不馴的王爺。從那時起,于謙展現出了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卓越的政治能力。
朱高煦被鎮壓后,于謙的仕途逐步上升。他被派往江西巡按,負責解決當地的冤假錯案。
短短幾年間,他不僅清理了無數冤獄,還整頓了官場風氣,深得民心。隨后,他又被調任河南、山西,負責治理邊防、糧食和水利事務。
無論在哪兒,于謙都以清正廉明著稱。他的家中樸素至極,甚至連一件像樣的值錢物件都沒有。
然而,真正讓于謙彪炳史冊的,是他在正統十四年的大明危機中挺身而出。那一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部。
然而,這場戰役以“土木堡之變”告終,朱祁鎮被俘,幾十萬明軍幾乎全軍覆沒。消息傳到北京,朝廷上下人人自危,甚至有大臣提議南遷,放棄京師。
于謙聽到這個提議,拍案而起。他嚴厲斥責道:“京師是國家根本,一旦南遷,士氣必散,大局難以挽回!
”在他的強烈反對下,南遷計劃被擱置。隨后,于謙果斷行動,調集全國兵力保衛京師。
他親自部署防御,組織軍民同仇敵愾,共同迎戰瓦剌大軍。最終,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率領明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成功保住了京城。
這一仗,不僅挽救了大明朝,還讓瓦剌首領也先不得不退兵。
然而,戰后局勢依然混亂。朱祁鎮被俘,朝中無主,監國的郕王朱祁鈺難以服眾。
為了穩定朝局,于謙推動朱祁鈺即位,成為景泰帝。這一決定雖然避免了權力真空,但也為他日后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景泰年間,于謙與景泰帝君臣齊心,勵精圖治,將戰后的明朝帶上了正軌。然而,幾年后,朱祁鎮被瓦剌釋放回國。
雖然表面上他被尊為太上皇,但實際上卻被軟禁在南宮中。這種局面讓一些野心勃勃的大臣看到了機會。
于是在天順元年,“奪門之變”爆發,朱祁鎮復辟成功,再次坐上了皇位。
復辟后的朱祁鎮,對當年擁立景泰帝的于謙心懷忌恨。在奸臣的挑唆下,他以“謀反”罪名將于謙逮捕入獄。
即便面對死亡,于謙依然坦然,他留下一句遺言:“但求清白在人間?!弊罱K,這位拯救明朝于危難之中的忠臣,被處以死刑。
于謙死后,百姓無不為他鳴不平。杭州西湖邊的百姓自發為他建祠立碑,以紀念他的功績。
多年后,明憲宗朱見深即位,為于謙平反昭雪,恢復了他的名譽。然而,再多的補償,也無法彌補這個國家失去一位忠臣的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