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每年俸祿是18000貫,相當于今天多少錢?
在計算之前,我們得先弄清楚這18000貫到底是個什么概念。貫是北宋時期的貨幣單位,主要以銅錢為主,一貫等于一千枚銅錢。
北宋的銅錢雖然流通廣泛,但購買力卻有些復雜。有人做過研究,當時一貫銅錢能買大約150斤大米,而在宋朝,大米是最基礎的生活物資。
換算到今天,這筆錢大概相當于800萬元人民幣左右。這么一看,包拯的年薪確實是個不小的數字,但他卻選擇了清貧的生活,這背后有什么故事?
包拯出生在北宋仁宗年間,老家在安徽合肥。他家境一般,算不上富裕,但父母對他的教育尤其重視,省吃儉用也要供他讀書。
包拯從小聰明過人,十歲就能背誦四書五經,被村里人稱為神童。寒門出天才,他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白天讀書,晚上挑燈夜戰,甚至為了省油燈,干脆靠著月光讀書。有人說他讀書讀到忘了吃飯,他自己卻笑著反駁:“我哪有時間吃飯?書里的好東西多著呢,吃了飯反而耽誤!”
27歲那年,包拯高中了進士。這個身份可不得了,在當時相當于一腳跨入了朝廷的大門。
可包拯卻猶豫了,原因很簡單:父母年邁,他不想遠離家鄉,怕照顧不到老人家。他請求朝廷安排離家近的職務,這一舉動讓人看到了他的孝心,也讓朝廷對他刮目相看。
從此,包拯的官場生涯正式開始。
說到包拯的官場故事,那就繞不過他的“鐵面無私”。他最初在大理寺任職,負責審案判刑。
這可不是個輕松的活兒,尤其是當時的官場講究人情關系,權貴子弟有了事,能壓就壓,能和稀泥就和稀泥。但包拯不吃這一套,誰犯了事就得接受懲罰。
有人警告他:“你這么干,遲早得罪人!”包拯卻一臉淡定:“得罪人算什么,得罪百姓才是大事。
”他不徇私情的作風很快傳開,百姓們給他起了個綽號——“青天大老爺”,寓意他像天空一樣公正。
后來,他被調任地方官,直接面對百姓的疾苦。當時有個叫王逵的官員,貪得無厭,搜刮民脂民膏,還鎮壓百姓反抗。
包拯看不下去,七次上書彈劾王逵,甚至直接指出皇帝在此事上的疏忽。有人勸他收斂一點,說話別太硬,但包拯不在乎:“為官不敢言,那還不如辭了官回家種田!
”他的直言不諱讓皇帝震怒,卻也讓宋仁宗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包拯因此受到重用,官運亨通,但他始終保持初心。
說到俸祿,包拯的收入確實驚人。官至樞密副使時,他每年的薪水高達18000貫,相當于今天的800萬元人民幣。
這筆錢足夠他過上奢華的生活,但包拯卻選擇了簡樸。吃飯只求飽肚,衣服破了補一補再穿。
當時有大臣看不慣他的“寒酸”,問他:“你不覺得丟人嗎?”包拯卻笑著說:“錢是用來做好事的,不是用來顯擺的。”他把大部分俸祿捐給了災民,還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自己過得清貧,卻讓百姓的生活好了一些。
有一次,北宋發生大旱,糧食短缺,百姓苦不堪言。包拯毫不猶豫地捐出了個人積蓄,甚至連家里的衣服也拿去救濟災民。
有人勸他留些錢防身,他卻擺擺手:“我本就是為百姓活著,沒了百姓,我留錢干啥?”這句話簡單卻有力,讓人明白了他的為官之道。
包拯的廉潔與孝順也是一絕。當他正在仕途順風順水時,家里傳來父母病重的消息。
他立刻向朝廷遞交辭呈,回家侍奉雙親。要知道,這個時候的他官位很高,很多人都勸他留在朝廷,甚至皇帝都提出給他調任離家近的職位。
但包拯堅持自己的決定:“官場再重要,也比不上父母。”這一舉動讓人對他肅然起敬,也讓百姓更加喜歡這位清官。
回到家鄉后,他日夜守在父母身邊,照顧得無微不至。父母去世后,他在墳前守孝三年,風雨無阻。
有人問他:“這么做值得嗎?”他回答:“孝是人的根本,做不好這個,官場再成功也沒意義。”他的孝行感動了鄉鄰,也讓他的故事傳遍四方。
包拯的一生,是清官的典范。他用行動證明,權力與金錢都應該服務于百姓,而不是滿足個人私欲。
他的廉潔與孝順,讓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標桿人物。直到今天,人們提到清官,總會想起包拯。
他那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至今仍在提醒后人。權力不是用來炫耀的,而是用來做實事的。
信息來源:[《宋代俸祿與貨幣價值》中國社科院研究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