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肩擦背”,出自《警世通言》第十三卷“三現身包龍圖斷冤”,“將牌掛于縣門,烘動縣前縣后官身私身,挨肩擦背,只為貪那賞物,都來賭先爭看”,乃是形容人多擁擠,肩背相互碰觸。不過,這個成語背后的故事,卻是一樁命案。
宋朝開封府有個賣卦先生叫做李杰,后到充州府奉符縣開了個卦攤。一日,該縣押司孫文跑去算卦,李杰卻堅決不肯替對方算,然而人就是這么奇怪,你越是藏著掖著,他就越想知道,在孫文的逼迫之下,李杰這才不得不說出了結論,原來他是算出了孫文應當于今年今月今日三更三點子時去世,故而不敢說出來。
此話一出,孫文自然是惱羞成怒,自認無疾無病的他于是撂下狠話,“若今夜真個死,萬事全休;若不死,明日和你縣里理會!”
來到衙門之后,大家見他面色不善,于是詢問緣由,孫文便將算卦之事告知了眾人,大家不要信那些算卦的亂說,甚至還有人跑去埋怨了一番算卦的李杰。
孫文恍恍惚惚的過了一天,回到家后妻子見他面色難看,于是上前詢問,孫文便將日間算卦之事告知了她。孫夫人自然也是不信,甚至鬧著要去找算卦先生算賬,孫文便說如果不靈再去不遲。
當夜,孫文心中不寧難以入睡,便喝了點酒后去睡,妻子因為擔心,便叫來女兒迎兒一同守著,一邊在桌前做著針線活,一邊觀察丈夫的動靜,妻子倒是一刻也不敢睡,反倒是女兒時不時的趴在那兒打起了瞌睡。
到了三更時分,孫夫人見女兒又睡著了,便將女兒叫了起來,然而就在這時,母女兩人突然聽到大門一聲響,便見一個身著白衣之人,一手掩著面,從家中沖出去后,撲通一聲跳到了不遠處的河里。
由于河水連通著黃河,水流很是湍急,因此雖然鄰居們聽到聲響都出來幫忙,孫文卻早已不見了人影。
孫文死后,保正將情況上報了官府,雖說他死的蹊蹺,但由于沒有他殺的任何證據,官府便也草草了案。
轉眼過了三個月,這天兩個老婦來到了孫夫人家,只說不知孫押司去世的事,今日才來探望。閑聊之中,兩個老婦又提出要給孫夫人說媒,孫夫人斷然拒絕,然而那兩個老婦人卻是隔三岔五的便來一趟,孫夫人便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對方必須跟自己丈夫一樣姓孫,二是對方也必須跟丈夫一樣是個押司,三是自己不出嫁,只接受入贅。
孫夫人這個條件看似苛刻,可偏偏媒婆介紹的人全都符合,對方正是接替孫押司的新任押司,也姓孫,人稱小孫押司,而且對方也同意入贅。既然事情如此湊巧,孫夫人便沒有了拒絕了理由,于是兩人不久后便成親了。
兩人成親兩個月后的一天傍晚,夫妻二人喝的有些醉了,便叫女兒去做些醒酒湯。然而女兒卻是如何也生不起灶火,于是便將火筒在牀腳上敲了敲,結果就見牀腳漸漸升起一尺多,下面顯出一個人來,頭上套著井欄,披散著頭發、伸長著舌頭,眼里滴著血道,“與爹爹做主則個!”
女兒被嚇得驚叫倒地,夫妻二人聞聲而來,將女兒救醒后問其情況,女兒便將所見之事說了,夫妻二人自然不信,只叫女兒去睡了。夫妻二人回房之后,孫夫人卻對小孫押司低聲說,“二哥,這丫頭見這般事,不中用,教他離了我家罷”。
于是,在孫夫人的操持下,迎兒被嫁給了一個叫做王興的人。這王興不僅嗜酒好賭,而且脾氣暴躁,喝醉了便打罵迎兒,并要迎兒去向家里要錢。迎兒好不容易要來一兩銀子,結果四五天后又被王興敗光,便讓迎兒繼續去要,迎兒沒有辦法,只好連夜又去討錢,到了才發現娘家已經鎖了門,無奈只得又往回走。
然而,就在迎兒沒有走出幾步,卻見到一個奇怪的人,自稱是迎兒的父親,并交給了她一包碎銀。迎兒拿著銀子回家后,將此事告知了丈夫王興,王興也聽迎兒說過灶前見父親喊冤之事,因而覺察到其中有事,對迎兒說不如明日去縣里告狀。
次日,臨走時王興卻猶豫起來,一來孫押司本就在縣衙當差,二來沒有任何證據,如今前去告狀,非但告不下來,恐怕反而會吃官司,于是只得作罷。在和迎兒商量之后,夫妻二人決定買點東西去孫押司家探望一番,孫夫人與夫妻二人閑聊一陣后,便以自己明天要帶著迎兒去寺廟還愿為由,讓王興先回了家。
次日,母女梳洗完畢后便來到了東岳廟還愿,在殿上燒完香后,又去那兩廊下燒香,行至速報司前時,迎兒因為裙帶松了,便停下來系裙帶,就在母親行遠后,那速報司中的泥塑判官卻突然開了口,說自己乃是他的父親,要迎兒替自己伸冤,并交給迎兒一個字條,迎兒擔心母親看到,便連忙將字條塞進了懷里。
還愿完后,迎兒回到家中,這才當著丈夫的面,將字條展開,之間上面寫道,“大女子,小女子,前人耕來后人餌。要知三更事,掇開人下水。來年二三月,句已當解此。”夫妻二人不解其意,王興便吩咐迎兒不要讓外人知道,且看來年二三月會發生什么。
次年二月間,奉符縣換了個知縣,新任知縣不是別人,正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包拯。包拯到任三日,還沒來得及處理公務,卻在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正在坐堂,而堂上則貼了一副對聯,上書“要知三更事,掇開火下水”。
次日,包拯將縣衙官吏全都召集起來,讓他們幫著拆解夢中的對聯,然而卻無人能夠答上來。于是,包拯便讓小孫押司將這幅對聯抄錄到了一塊牌子上,包拯則在后面寫上,“如有能解此語者,賞銀十兩”,然后將牌子掛在了衙門前。
消息傳出,頓時轟動全縣,“縣前縣后,官身私身,挨肩擦背,只為貪那賞物,都來賭先爭看”。當時,王興正在縣前買糟糕吃,聽說了此事后便也跑去查看,一看之下卻吃了一驚,心中立即陷入天人交戰,想要上前解釋,又擔心新任知縣是個古怪之人,可是要忍住不說,除了他之外又無人能夠知道這兩句話的來歷。
猶豫之中王興回到了家,將此事告知了妻子,迎兒表示父親先后三次讓我替他申冤,我們又白得了他一包因子,如果不去申冤,難免心中不安,王興便又來到了縣衙前,正好看見裴孔目,于是將其拉倒偏僻巷子,將事情告知了他,裴孔目于是讓他回家拿字條,自己先去稟告知縣。
王興回家找出字條,卻發現紙上竟然沒有了字跡,于是躲在家中不敢前去縣衙。那邊裴孔目將事情原原本本告知包拯后,包拯立即便派人來到了王興家中,王興見實在躲不過去,只好跟著差人來到縣衙,裴孔目讓王興將字條拿出來,王興只得叩頭求饒,將妻子獲得字條的過程,以及字條如今字跡全無的情況稟告了包拯。
包拯拿著空白字條看了看,又問王興可還記得上面寫了什么,王興于是將內容復述了一遍。包拯推詳了一番,又問那神像將字條交給迎兒時還說了什么,王興便說只讓迎兒替自己伸冤。
包拯聽罷卻怒了,認為既然孫押司已經成了神魂,完全可以自己前來申冤,又何必假手他人。王興見狀連忙喊冤,又將孫押司當初算命和離奇死亡,以及后來顯靈申冤的經過告知了包拯。
包拯聞言,大小數聲道,“原來如此!”于是派人將那小孫押司夫婦拿到縣衙,問罪于二人,小孫押司夫婦自然不認,包拯便將字條上原本所寫內容念了一遍,然后解釋道,“‘大女子,小女子’,女之子乃外孫,是說外郎姓孫,分明是大孫押司、小孫押司。‘前人耕來后人餌’,餌者食也,是說你白得了他的老婆,享用他的家業。‘要知三更事,掇開火下之水’,大孫押司死于三更時分,那迎兒見父親在灶里,披發吐舌,眼中流血,這分明是勒死之狀。頭上套著井欄,井者水也,灶者火也。水在火下,你家灶必砌在井上,死者實體,必在井中。‘來年二三月’,正是今日。‘句已當解此’,句已合起來乃是包字,是說我包某今日到此為官,解其語意,與他雪冤。”說罷,包拯便命人押著小孫押司,到他家灶下現場查看。
眾人原本不信,到了孫家扒開灶牀腳,地下乃是一塊石板,撬起石板果然發現一口井,又將井水吊干,然后放任下去打撈,果然撈出一具尸體。眾人上前辨認,依稀能夠看出就是孫押司,脖子上甚至還有勒帛。小孫押司見狀被嚇得面如土色,再也無法狡辯,眾人更是盡皆駭然。
原來這小孫押司當初被凍倒在了雪地里,大孫押司見到后好心將他救起,又教他識字、寫文書,卻不想后來此人竟然與妻子有染。當日大孫押司算命回來,恰好小孫押司正躲在他家,聽說了三更前后當死之事,便趁著大孫押司醉酒,趁夜勒死了他,藏在了井中。
到了三更時分,小孫押司掩面而出,跑到河邊后將一塊大石扔到了河里,以致大家都以為是大孫押司投河而死。再后來,又找人在那井上砌了灶,將尸體徹底藏了起來,等了幾個月后便托人前來說親,從而與孫夫人真的做了夫妻。
包拯問明前因后果之后,將兩人全都判了死罪,償了大孫押司的命。包拯也履行了諾言,賞給了王興十兩銀子,王興則從中拿出三兩作為謝禮,送給了裴孔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