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左世周 見習記者 王天琦
在開封市祥符區,有一門源自清代的民間醫術歷經六代傳承,至今仍以“手到痛緩”的神奇療效守護著百姓健康——這便是被列入開封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馮濟堂掂筋正骨手法”。作為該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馮向鋒以“德善行醫”的祖訓為綱,用一雙妙手延續著二百年的中醫智慧,更以扎根基層的擔當,讓這門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百年傳承:從道醫秘傳到非遺瑰寶
馮濟堂掂筋正骨手法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相傳,一位反清道士兵敗后流落開封祥符區仇樓馮莊,因馮氏先祖馮建業施救得以活命,遂將道家正骨絕技傾囊相授。這門融合了“筋出槽,骨錯縫”中醫理論的手法,以輕柔無痛、見效迅速為特點,歷經六代傳承,形成了拔筋術、筋骨活絡膏制作等獨門技藝,更在馮向鋒手中發展出十幾種特色手法。
“這手法講究‘重而不怠,輕而不浮’,摸骨知病,手到筋柔。”馮向鋒介紹,針對小兒橈骨半脫位,他僅需旋腕展臂即可輕巧復位;治療腰椎滑脫時,以腰部為軸滾動施力,常伴隨“咔噠”聲實現精準復位。而點穴、按壓、撥離等手法,或用指尖,或借肘尖,皆遵循“筋喜柔惡剛”的古訓,讓患者在舒適中緩解骨折、頸肩腰腿痛等病痛。
六代堅守:從少年學徒到非遺傳人
1970年,馮向鋒出生于中醫世家,自幼在藥香與推拿聲中長大。13歲時,他正式師從父親馮金保,系統學習祖傳手法與膏藥制作;17歲入伍后,憑借扎實的中醫基礎被分配至第二炮兵汽車營衛生所,后又赴北京304醫院骨外科進修,將現代醫學理念融入傳統技藝。
2012年獨立行醫以來,馮向鋒始終以“看多少病號,能看的咱給人家看,不能看的不耽誤人家”為準則。山西晉城一位患腰痛20余年的患者,四處求醫無果,經他四次治療便明顯好轉;一位腿傷合并腰間盤突出的患者,通過抖音慕名而來,一次治療后即感“腳部輕松許多”。這樣的案例,在馮氏掂筋正骨堂屢見不鮮。
憑借精湛醫術與行業貢獻,馮向鋒先后獲評“全國民間中醫先進工作者”“祥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獲頒中醫康復理療師高級證書。他坦言:“榮譽是認可,更是責任。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在我手里斷了。”
薪火相傳:以擔當守護非遺未來
“不僅要守得住,更要傳得開。”這是馮向鋒常對四位徒弟說的話。為讓馮濟堂掂筋正骨手法得以系統傳承,他正著手編撰技藝發展史、錄制手法教學視頻、組織臨床療效調研,計劃用文字、影像等多元形式完整記錄這門絕技。同時,他準備申請加入中國中醫協會,汲取眾長,籌備培訓班吸納中醫愛好者,讓“民間絕技”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行醫之外,馮向鋒更以行動踐行“德善”二字。他常年走進敬老院、鄉村開展義診,疫情期間主動為一線人員送醫送藥,用膏藥與手法為勞動者緩解疲勞。“有錢沒錢,以先治為目的”的祖訓,早已化作他扎根基層的日常。
從清代道人的“扶危濟貧”,到馮向鋒的“守正創新”,馮濟堂掂筋正骨手法的二百年傳承,既是一門醫術的延續,更是一種醫者精神的堅守。正如馮向鋒所說:“手法可以變,但‘讓患者少受苦、看好病’的初心,永遠不能變。”這或許正是非遺技藝生生不息的密碼——以匠心守傳承,以擔當赴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