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沙礫與荷香相遇,荒漠與繁花對話——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大興隆,這片科爾沁沙地南緣的土地上,池塘里的荷花正以意想不到的姿態敘說著大漠的生態敘事。十年前,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干旱與風沙是刻在土地上的“烙印”;如今,粉白相間的荷花亭亭玉立,翠綠荷葉如傘蓋輕搖,與遠處沙丘勾勒出極具沖擊力的生命圖景,訴說著荒漠生態突圍與精神傳承的雙重奇跡。
松山區大興隆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土壤沙化嚴重、水資源稀缺,連耐旱植物都難以扎根。荷園負責人回憶,為攻克難題,團隊先通過客土改良調配腐殖質塘泥,為荷花打造“生長溫床”;搭建智能灌溉系統,將有限水資源循環利用,確保每滴水都“物盡其用”;更在荷塘周構建防風固沙屏障,為荷花撐起“保護傘”。無數個日夜的摸索中,第一株荷花幼苗破土,宣告沙海生態試驗的突破。如今,荷塘不僅成為荷花的棲息地,更吸引白鷺、蜻蜓等20余種動植物在此繁衍,形成微型生態鏈——大漠荒原與荷花的相遇,是人力與自然的共舞,更見證著荒漠生態修復的無限可能。
當風沙暫歇,荷塘的詩意便在荒漠褶皺里肆意鋪展。清晨,露珠在荷葉上滾動,折射出七彩光暈;午后,“映日紅”“白芙蓉”“粉玲瓏”等十余個品種的荷花競相盛放:“映日紅”花瓣邊緣暈染胭脂色,灼灼其華;“白芙蓉”如冰雪雕琢,素凈典雅;“粉玲瓏”則在粉白漸變中透出靈動。攝影愛好者陳先生穿梭荷塘,鏡頭里,荷花與沙丘同框,硬朗風沙與柔美花姿碰撞,定格成獨特的視覺符號。微風拂過,荷葉“沙沙”作響,荷花輕顫,似在與大漠風對話;錦鯉穿梭荷葉間攪碎波光,白鷺掠過水面驚起漣漪,動靜交織間,讓這份美更添生動意趣?!叭獾暮苫?,美得更有故事!”游客的驚嘆,恰是對這份獨特景致的最好注解。
荷花的美,更藏著超越景致的精神隱喻。古往今來,“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賦予荷花文化意涵,而大漠中的荷花,更將這份意涵升華為“逆境盛放”的堅韌。游客李女士撫摸荷花瓣感慨:“在塞外見荷花,突然懂了生命突破絕境的力量?!边@種力量,恰與大興隆的發展歷程共振:從治沙到造景,當地干部群眾像培育荷花般,在荒沙刨出希望。荷園里“大漠荷香,韌者留香”的標語,既是對荷花品格的呼應,更詮釋著大漠兒女戰天斗地的勇氣——荒漠的荷花,從沙礫中掙出花苞的姿態,恰似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與荒漠較勁的模樣。
荷花盛開季,荷園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周邊城市游客慕名而來,在荷塘邊拍照、寫生,體驗“荒漠賞荷”的新奇。站在荷塘邊,遠望沙丘與繁花相映,近看荷葉與游魚共生,大興隆的荷花故事仍在續寫。它是自然與人力合奏的生態奇跡,更是精神與物質共生的時代注腳——在絕境中生長,在風沙中綻放,這既是荷花的生命禮贊,也是荒漠地區突破困境的發展隱喻。當荷香漫過沙丘,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片荷塘,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圖景,以及一種永不言棄的生命力量。這份力量,將繼續在沙海深處扎根、蔓延,書寫更多關于堅韌與希望的篇章。(李富 端木)
來源: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