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英國通過了一項總額達6.5億英鎊的電動汽車補貼計劃。符合標準的電動汽車,消費者在購車時最高可獲得3750英鎊的補貼。但是,這一政策,把大多數中國制造的電動車排除在補貼范圍之外,具有明顯的針對性。英國交通部長莉蓮·格林伍德,在采訪時也表示:“我們不認為在中國組裝的任何汽車有資格獲得該計劃。”
中國的汽車出海,到底動了誰的蛋糕?2024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勢頭非常猛,以比亞迪為例,2024年,比亞迪總計出口了43.3萬輛,同比增長71.8%。2025年前6個月,比亞迪海外銷量突破47萬輛,直接超越了去年全年,正在加速邁向全球新能源霸主。運輸艦隊與巴西工廠雙管齊下,海外年銷百萬輛目標觸手可及,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全面領先。
比亞迪在一眾歐洲傳統汽車品牌中脫穎而出,在德國這個被譽為“歐洲汽車橋頭堡”的戰場,比亞迪銷量同比暴漲824%。英國市場更是勁增408%,單月銷量已經突破了3000輛大關。今年6月,比亞迪在英國市場創下4583輛的銷量紀錄,同比激增557.5%,成為增速最快的汽車品牌。同時,名爵、奇瑞和零跑等一系列中國車企,表現也非常突出。
但是,中國車企出海的同時,自然也觸碰了其他車企的“蛋糕”。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果不其然,英國出臺了很有針對性、歧視性的補貼政策。
政策規定:制造商必須持有經過驗證的科學碳目標,并且車輛裝配和電池生產地點產生的碳排放量必須低于某些閾值。英國通過設置不合理的價格門檻和碳排放壁壘,刻意將質量優異、銷量快速增長的中國品牌車型排除在外。
英國每日電訊報道,中國駐英大使館發言人針對這一歧視性補貼政策,表態呼吁英國: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創造一個“非歧視性的投資環境”。
中國汽車出海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長征,從關稅壁壘、輿論偏見到歧視性補貼政策,挑戰接踵而至。新一輪政策歧視,折射出中國汽車出海越是艱難,越顯勇毅。比亞迪在內的許多中國車企,通過建立海外生產基地,構建起完善的全球供應鏈網絡應對貿易挑戰。這份“難與敢”交織的力量,終將助力中國品牌在全球舞臺上,鐫刻下更深遠的市場價值與時代分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