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田與山林交織、縣界交錯的特殊轄區,哈爾濱市通河縣公安局清河派出所所長付海龍帶領全所民警,將警務工作深深扎根于鄉土脈絡之中。面對農林混居帶來的復雜治安形態和邊界管理的獨特挑戰,他們以腳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矛盾,讓平安的根基在田野山間與行政區界線上牢牢筑起。
深耕細作“責任田”,入戶走訪連民心筑根基
付海龍堅持帶領民警走出辦公室,深入田間地頭。針對轄區農林交錯、居住分散的特點,他們創新采用“農時走訪”與“巡防走訪”相結合模式。“李嬸,今年玉米收成咋樣?后山那片林子最近有生人來轉悠沒?”走訪中,付海龍一邊幫村民修理松動的農具,一邊自然地拉起家常。在農忙時節幫耕助農中傾聽民意,在巡邏走訪中摸排隱患。“王哥,你反映的和依蘭交界那邊晚上有可疑燈光的事,我們和鄰所查過了,是施工隊的探照燈,放心!”這樣的及時反饋,讓邊界沿線村落的居民倍感安心。正是通過一次次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他們精準掌握了流動人口與跨界活動動態,及時感知群眾“急難愁盼”,將警務前哨延伸至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筑牢了平安的第一道屏障。
巧解農林“千千結”,多元化解促和諧護安寧
面對農林地界糾紛、資源使用矛盾等具有轄區特色的難題,付海龍推動建立“警調銜接+跨界聯調”機制。在派出所內設立的專業調解室里,常常能聽到他耐心勸導的聲音:“老趙、老錢,咱們幾輩人都在這片土地上討生活,為幾棵樹傷了和氣,讓娃們以后咋處?劃清界碑,白紙黑字,各讓一步,和氣生財嘛!”他主動聯合鄉鎮司法所、農林部門及毗鄰地區派出所力量,并邀請村中德高望重的鄉賢參與調解。通過這種務實高效的跨界協作,成功化解了多起因林地權屬、農田灌溉、牲畜越界引發的復雜糾紛,特別是啃下了數起歷史遺留、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硬骨頭”,將大量風險隱患消弭于萌芽,守護了地區的長久和睦。
織密安全“防護網”,精準普法強意識守平安
緊密結合轄區農林生產和邊界流動特點,付海龍組織策劃了一系列“靶向式”安全與普法宣傳。民警深入養殖場、木材加工點,宣講農用車安全、防火防盜及相關相率法規。“陳老板,你這堆木材離灶房太近了,一個火星子就可能‘火燒連營’!趕緊挪到安全地方,這是防火宣傳單,上面有緊急電話。”在集市、交通要道設立的宣傳點上,民警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重點普及反詐知識:“張大娘,您看這短信,說您孫子出事要匯錢?千萬別信!您孫子電話打不通?我這就幫您聯系他學校老師核實!”他們還利用“以案說法”的鄉土課堂和便捷的線上警務群,推送本地發生的真實案例和預警信息。“老王,上次跟你說的裝‘國家反詐中心’APP裝好了沒?最近冒充收購山貨老板騙定金的又出現了!”這種精準滴灌式的普法,顯著提升了群眾的法治觀念與自防能力,涉農安全事故和跨界流竄犯罪發案率持續下降。
付海龍以其務實擔當,將新時代“楓橋經驗”深深鐫刻在這片農林共生、邊界交錯的土地上。他和戰友們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新,在阡陌縱橫間描繪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動人畫卷,讓法治的清風與平安的碩果,惠澤轄區每一寸充滿生機的沃土,讓警徽的光芒在服務鄉村振興的最前沿熠熠生輝。(中國日報黑龍江記者 周慧穎)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