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誤以為書寫時手部顫抖無力的根源只在于“肝”或“筋”,只想著疏肝理氣或者強筋壯骨。實則中醫視野更為宏觀,《素問》揭示身體營養的底層邏輯:“脾主身之肌肉”,手臂、手腕、手指的靈活運作,其根基源于脾胃這一“倉廩之官”能否順暢將飲食精華轉化為氣血津液,并如大河灌溉田園般充沛地布散至肢體末端。一旦脾虛氣弱,或中焦升降運化之樞運轉不利,則氣血難以“水漲船高”般流暢抵達手部,肌肉與筋膜因失去氣血的精微濡養而失和失控,進而出現僵硬震顫、書寫失準的情況。
為何脾虛氣弱會讓手指顫抖不穩?其深層機理有三:
輸布之力不足(氣弱推不動):脾氣虧虛,猶如體內能量泵失去效率,無力升提清陽并將氣血能量順暢推動至較遠端的四肢部位,雙手尤其指端肌肉失于充養、力不能逮,書寫時便會顯露疲態和不穩。
渠道不夠通暢(路徑被堵塞):若憂思傷脾、或飲食失調導致脾氣郁滯或痰濕內生,便會阻礙氣血在體內網絡中的暢行通路,氣血如遇路障無法如期抵達手部肌肉、筋脈,自然容易筋急而顫。
化生資源匱乏(氣血源頭弱):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是肢體運作的能量基礎,若長期脾胃消化吸收能力低下(如脾陽不振或胃陰不足),氣血化源告急,雙手肌肉和支配神經便如干旱草木,功能難以維系,易現僵硬與失控性抖動。
41歲的陳老師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從事教學工作近 20 年,近兩年逐漸出現書寫時右手顫抖的問題。起初只是板書時字跡輕微歪斜,半年后發展為握筆寫教案時手指僵硬、手腕痙攣,字跡如蚯蚓爬行,甚至需要用左手輔助固定右手才能勉強書寫。伴隨癥狀還有餐后腹脹、大便溏稀、四肢乏力,晨起時總覺精神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中醫辯證:脾胃虛弱型書寫痙攣
接診時,中醫師通過四診合參發現,患者面色萎黃無華,說話聲低氣弱,辨證為脾胃氣虛,氣血生化不足,筋脈失養。《景岳全書》云:“脾主四肢,脾胃氣虛則手足無力。” 脾胃虛弱導致水谷精微運化失職,氣血無法上榮于手,筋脈失于濡養,故見顫抖痙攣;脾虛生濕則腹脹便溏,氣虛則神疲乏力。治療當以健脾益氣、養血通絡為核心。
用藥思路:調脾胃為本,通經絡為用
處方以除顫祛拘湯加減,具體配伍如下:
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黃芪、當歸:黃芪補氣升陽,當歸養血活血,合為 “當歸補血湯”,加強氣血生化;
雞血藤、木瓜:雞血藤活血通絡,木瓜舒筋緩急,針對筋脈失養導致的痙攣;
陳皮、砂仁:理氣和中,防止補藥壅滯脾胃。
【切記】任何疾病都需結合年齡、病程、癥狀等辨證用藥,切不可照搬經方使用。
1個療程后:患者反饋餐后腹脹減輕,大便逐漸成形,握筆書寫時顫抖頻率降低,書寫 10 分鐘后手腕才出現輕微僵硬;
2個療程后:精神狀態明顯改善,晨起不再倦怠,板書時已能獨立完成整節課書寫,字跡清晰度提升 70%;
4個療程后:復查時舌象轉為淡紅苔薄白,脈象和緩有力,書寫痙攣基本消失,可從容批改作業及撰寫教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