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盛夏時節,安岳合香的非遺傳承人曾錚輕輕推開作坊大門。空氣中彌漫的不只是草木的芬芳,更是一份邀約——一場精心籌備的“暑期合香文化體驗班”正悄然開啟。傳承人指尖輕捻香料,目光中充滿期許:他們渴望在這悠長假期里,吸引更多年輕的手掌觸摸山野的氣息,更多好奇的心靈探求“君臣佐使”的配伍玄妙,讓這縷凝聚千年智慧的安岳之魂,在親歷研磨、和合、窖藏的過程中,播下傳承的種子,讓世界看見并珍視這縷前年芬芳。
香起千年:從祭祀煙火到古道溫存
安岳合香的根脈,深植于華夏文明的古老祭祀。甲骨文中,“香”字如躍動的火焰舞于祭爐之上;三星堆的祭祀坑,無言訴說著先民以燃燒谷物溝通天地的虔敬。歷史風煙漫卷至唐宋,帝王避亂入蜀,佛寺石窟隨之在安岳大地星羅棋布。合香技藝,便如藤蔓悄然纏繞古寺雕梁,在繚繞的香火中沉淀、升華,成為一方精粹。
安岳合香。
安岳踞成渝古道之要沖,商旅輻輳,寺廟林立。風塵仆仆的旅人在此落腳休憩,智慧應需而生——“配香之德”悄然風行。人們采擷玉龍山麓的本地草木,巧制香囊佩于身側。這小小的香囊,既是祛除長途跋涉辛勞之味以示禮敬的雅物,亦是以香草本草之力調適水土、扶正祛邪的旅途良伴與應急良方,承載著古道上的脈脈溫情。
香蘊中和:草木精華里的“和”之哲學
合香的靈魂,在于一個“和”字。它深諳中醫“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如國手般調和百草之性。珍貴如沉香檀香雖好,安岳合香卻更鐘情于足下山川孕育的草木精華,踐行著“取材本地,惠澤鄉鄰”的樸素智慧。傳承人一語道破天機:“古言‘臭’,需稀釋至怡人方為‘香’。” 這追求氣息和諧平衡的理念,竟與西方香水講究的前中后調異曲同工。安岳合香的精妙之處,正在于將天地草木之性融于一爐,調和出尋常百姓亦能觸手可及的清雅,成為“和”之哲學最生動的嗅覺結晶。
學員制作合香。
香傳新火:古法新韻的薪火之路
千年香火傳承,并非一路坦途。古方中部分藥材或因生態變遷難覓舊蹤,傳統的形態與應用亦需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新一代制香人懷抱“傳統是根,創新是翼”的堅定信念:他們敬畏古方配伍的智慧精髓,卻不拘泥于原材的刻板復刻,在香型與功能上持續探索,賦予古老香韻貼合現代生活的呼吸——從莊嚴佛龕走入市井煙火,從祛穢扶正拓展至撫慰心靈、裝點生活。
而深知技藝的生命在于人的接力,本次“暑期合香文化體驗班”正是這“新火”傳遞的關鍵一步。它不僅僅傳授選料、炮制、研磨、和合的技藝,更是一次深度對話千年文化的契機。傳承人期望,通過親手實踐,參與者能真正體悟安岳人順應天地、調和萬物的生存智慧,感受那份源自土地深處的溫熱脈動。
提取合香原料。
這縷穿越時光的芬芳,是安岳獻給世界的獨特印記。當指尖輕捻一丸親手制作的合香,當馨香氤氳于呼吸之間,人們觸碰的不僅是一項非遺技藝,更是一方水土千年不絕的文化記憶。它輕聲提醒:真正的傳承,是讓古老的智慧在當代生活中,繼續散發寧靜而悠長的芬芳。靜待每一位尋香而至的旅人,無論是走進暑期班的課堂,還是在日常品香時靜心體悟,都能聞香識安岳,品讀這未曾斷絕、且正被用心續寫的千年故事。
吳筱汐 實習記者 唐朕
來源:資陽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