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川渝交界地帶,熱風掠過資陽市安岳縣合義鄉西沖村糧藥輪作基地,白芷的藥香混著泥土的氣息漫開來。田埂上,種植大戶蔣道紅看著即將豐收的白芷,眼角笑出褶子:“今年這白芷品相,統一加工包裝后,能比去年的單價提高兩成!”
園區內種植大戶蔣道紅承包的糧藥輪作基地。潘政吉 攝
幾年前,這里還是川渝農戶各敲各的鑼,甚至互相壓價的“摩擦帶”;如今,在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大(足)安(岳)合作示范園區(下稱“大安園區”)的牽動下,兩地沿著毗鄰區域“路相連、渠相通、產業協同、優勢互補”的脈絡,把碎片化的產業地塊拼成了連片的“致富版圖”,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川渝故事”。
“壓價內卷”到“抱團生金” 產業協同打破“隱形墻”
“以前哪敢想能和外商這么痛快做生意?”蔣道紅蹲在自家白芷田邊,指尖劃過翠綠的白芷葉,語氣里滿是感慨。他還記得此前的窘境:合義鄉和隔壁大足鐵山鎮都種白芷,客商來了就“貨比三家”壓價,一斤白芷最多能差出一塊錢,“你降我也降,最后誰都沒賺頭!”
安岳人大、大足人大聯合視察中藥材企業發展情況。吳坤忠 攝
轉機出現在2023年,安岳人大、大足人大首次聯合視察大安園區時,代表們敏銳捕捉到痛點:惡性競爭、標準不一、附加值低。“必須打破行政壁壘,推動產業融合發展,讓園區成果真正惠及兩地百姓。”代表們的呼聲迅速轉化為行動,兩地人大組建專業小組,在密集調研和務實磋商中,一個強有力的紐帶——大安園區中藥材產業協會誕生了。
這個紐帶如同強力粘合劑,將川渝70余家中藥材企業緊密聯結成一張網,統一技術標準,共享加工設備,共拓銷售渠道。選種時,兩地共用一份優質種源清單;施肥時,技術員帶著統一配方穿梭在川渝田間;采收后,大足的烘干設備能給安岳的鮮貨“加急”,安岳的電商直播間也幫大足的藥材拓銷路。
如今,政策同頻共振,產業攥指成拳,釋放出“1+1>2”的聚合效應。“?抱團發展?讓中藥材產業徹底告別了‘單打獨斗’。預計2025年,僅合義鄉糧藥種植面積就將增至5000畝,中藥材年產量7500余噸,年產值突破4000萬元。”安岳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田埂難行”到“機械暢行” 設施共建鋪就“快車道”
離開藥香彌漫的白芷田,沿著新修的產業路往合義鄉稻蝦共作基地走,碧綠的稻浪隨風起伏,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兩側,太陽能殺蟲燈一字排開,生態水渠里的清水順著交界線流進兩地的稻田——這是川渝兩地共用的“跨界水渠”。
園區內種植大戶陳國承包的稻蝦共作基地。潘政吉 攝
“你要是幾年前來,這兒可沒這么‘體面’。”種植大戶陳國抹了把臉上的汗,指著腳下的路,“那時田埂窄得只能人行走,下暴雨時更是只能眼睜睜看小龍蝦順水跑掉,心都在滴血!”
破題的關鍵在于?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讓機械跑起來、設施跟上來!近年來,兩地?聚焦“路相連、渠相通”?,將完善園區生產條件列為合作優先項。投入真金白銀,打通堵點痛點。
合義鄉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的快速落地便是一個縮影。相關工作人員三天兩頭往兩地財政局、農業農村局跑,為該中心爭取補貼資金;和供應商反復協商,協調旋耕機“先安裝后結算”。不久后,5臺嶄新的旋耕機轟鳴著駛入服務中心。
園區內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潘政吉 攝
這只是川渝合力筑基的冰山一角。如今,在服務中心,插秧機、烘干設備、冷鏈倉儲等現代化裝備一應俱全;3座新建提灌站矗立田間,保障了穩定水源;30余公里產業道路完成提質拓寬,昔日“梗阻”變通途。
基礎設施的完善直接帶動了產業鏈升級和效益躍升。陳國算起了增收賬:“服務中心投用后,稻蝦米日加工能力達30噸,冷鏈倉儲完美解決了小龍蝦的保鮮難題。錯峰上市,小龍蝦每斤能多賣兩三元,一畝地增收8000元不是夢!”
“各亮招牌”到“共打品牌” 優勢互補激活“共富基因”
“‘大足冬蝦’和‘合義香米’要一起進成都的超市了!”合義鄉黨委書記孫洪福興奮地告訴記者,這是兩地“?優勢互補?”的生動體現。
川渝深度協作的成果,遠不止于田間地頭的硬件提升和產業增效,更在于品牌價值的重塑與農文旅的深度融合。在兩地主管部門和市場主體的共同推動下,一份聚焦“共研、共建、共享、共培”的深度合作方案落地生根,結出累累碩果:安岳、大足正式協商簽訂了《大安農業合作示范園區共建協議》,全力助推跨區域融合發展……“‘大足冬蝦’‘合義香米’兩個區域品牌正共同培育,市場反響良好……”“成功合辦‘油菜花節’‘桃李文化節’等活動,以節為媒,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
園區內的石菖蒲種植基地。潘政吉 攝
“目前,全鄉稻蝦基地面積已擴展至5000余畝,2024年產值突破7500萬元;去年,鄉里近5000畝糧藥基地年產值也超3000萬元,園區農戶人均增收2000元。”孫洪福說,以前是“你有的我也搶著種”,現在是“你不擅長的我幫你補”。這種“產業協同”打破了行政壁壘,讓邊界地帶真正成了“黃金接點”。
站在合義鄉與鐵山鎮的連接線上,遠眺連片的稻田與藥田,熱風里飄著稻香與藥香。從“各守一畝三分地”到“攥指成拳闖市場”,川渝兩地用“路相連”打通物理阻隔,用“渠相通”盤活水土資源,用“產業協同”提升競爭力,用“優勢互補”激活內生動力。這條特色農業帶的實踐,不僅讓川渝交界地帶長出了“共富果”,更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了“產業協同”的鮮活樣本。
全媒體記者 黃智微 潘政吉 何衛
來源:資陽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