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由傅若清任總監(jiān)制、申奧執(zhí)導的歷史題材電影《南京照相館》正式登陸全國院線,首日票房突破1.07億元(貓眼專業(yè)版數據),排片率從21%躍升至35%,上座率達48%,成為當日票房冠軍。影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聚焦普通百姓冒死保存日軍暴行影像的故事,通過“大歷史、小切口”的敘事策略,在全國范圍內引發(fā)強烈反響。
一、歷史還原:像素級復刻揭露戰(zhàn)爭真相
影片耗時兩年籌備,美術團隊1:1復刻南京中華門城墻、貢院街等標志性場景,連城磚紋理與彈孔痕跡都與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實物完全一致。導演申奧特別展示了歷史“親善照”與影片還原影像的對比:日軍摟著中國兒童擺拍的虛假畫面,與真實歷史中被屠殺的同胞影像形成強烈反差,揭露侵略者通過攝影粉飾暴行的卑劣手段。
在暗房場景中,劇組嚴格復刻膠片顯影流程,銀幕上流動的顯影液與底片劃痕清晰可辨,甚至還原了日軍沖洗底片時使用的化學藥劑氣味。這種“沉浸式”歷史還原,讓觀眾在IMAX銀幕前感受到“每塊磚都在訴說歷史”的震撼。
二、演員表現:群像戲刻畫人性掙扎
劉昊然飾演的郵差阿昌,制服上的“1213”編號暗合南京淪陷日(1937年12月13日),其在暗房沖洗底片時顫抖的手指與瞳孔收縮的細節(jié),通過特寫鏡頭傳遞出人物內心的恐懼與覺醒。王傳君塑造的漢奸翻譯官王廣海,點頭哈腰時喉結的抽搐、醉酒后通紅的眼眶,將“清醒的墮落”演繹得極具層次感,映后有觀眾評價“他的表演讓人牙根癢癢”。
高葉飾演的戲子林毓秀,用常州方言演繹的一句“我唱了十年穆桂英,卻護不住一張照片”引發(fā)全場淚崩,其角色從怯懦到覺醒的轉變被影評人稱為“女性力量的高光時刻”。日本演員原島大地飾演的攝影師伊藤秀夫,從表面溫文爾雅到癲狂施暴的轉變,通過眼神與肢體語言的細微變化,展現了軍國主義對人性的扭曲。
三、社會反響:歷史教育與現實觀照交織
影片點映期間即創(chuàng)下貓眼、淘票票雙平臺9.7分的高分,1.4萬條評價中99.6%為五星好評。南京本地觀眾對片中“中華門”“雞鳴寺”等地標的呈現尤為動容,有觀眾表示:“每塊磚都在提醒我們不能忘”。據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統(tǒng)計,影片上映后三日內,前往參觀的家庭數量同比增長30%,搜索引擎“南京大屠殺”關鍵詞熱度暴漲387倍。
片尾將歷史影像與現代南京街景重疊的設計,引發(fā)觀眾集體鼓掌。有觀眾感嘆:“我們現在能在這兒看電影,都是當年那些人拿命換的”。多地學校組織學生觀影,家長表示:“電影讓孩子看懂了歷史,記住了民族苦難”。
四、市場表現:打破歷史題材“叫座難”困局
燈塔專業(yè)版預測該片總票房有望達到13.89億元,貓眼專業(yè)版預測為12.18億元,遠超同期影片《長安的荔枝》(上映七日票房3.61億元)。影片通過“超前點映+口碑發(fā)酵”策略,點映期間票房逆跌,場均人次單日冠軍,上座率高達85%,成功打破歷史題材影片“叫好不叫座”的固有印象。值得關注的是,影片上映后,南京本地院線IMAX廳出現“一票難求”現象,觀眾反饋:“城墻磚上的彈孔和顯影液的流動,在大銀幕上簡直能把人釘在座位上”。
五、創(chuàng)作理念:膠片敘事喚醒民族記憶
導演申奧在接受采訪時透露,選擇照相館作為故事載體,源于其與父親同為膠片攝影愛好者的經歷。他表示:“照片本應記錄美好,卻在戰(zhàn)爭中淪為謊言的工具。這種沖突感讓我們看到歷史的多面性”。劇組特別復刻了1938年《新華日報》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報道版面,將歷史鉛字與銀幕影像交織,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該片由中影(無錫)電影制片有限公司等出品,劉昊然、王傳君、高葉、王驍領銜主演,將于全國各大院線持續(xù)熱映。
(注:本文編輯李安晴,數據綜合自貓眼專業(yè)版、燈塔專業(yè)版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公開信息,部分演員訪談內容源自影片首映禮實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