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盟那位女掌門馮德萊恩的亞洲之行,就把“身不由己”四個字,活生生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她的專機剛起飛,大洋彼岸的特朗普就隔空送來一份“大禮”。
特朗普的“善意”,總是來得那么突然,又那么恰到好處。
在馮德萊恩飛往北京的路上,他輕飄飄地宣布:若歐盟向美企全面開放市場,可享受最低降至15%的關稅。
這一條件,在美日協議中差不多,給日本的是開放市場+5500億美元投資換取15%關稅。
對比前幾天特朗普發布的,自2025年8月1日起,對來自歐盟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征收30%的關稅來看。
表面上看,這是天大的面子,是“我們還是好兄弟”的姿態。可仔細一品,這哪是降價,這分明是下套。
那看似優惠的關稅背后,藏著一句潛臺詞。
歐盟,你得把市場大門開得再大一點,讓我美國的商品長驅直入。
這不是什么公平貿易,這是要把歐洲的后院變成他的傾銷地,還要順便擠壓中國商品的市場份額。
要知道,目前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202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就達到了7830億歐元。
特別是在電動車、太陽能、電池這些領域,中國的產品幾乎無孔不入。
這讓美國非常不滿,也讓某些歐洲政客感到不安。
于是,特朗普這一招,看似在籠絡歐盟,實則是在有意制造對中國產品的“替代選項”,讓歐盟在中美之間更進一步地倒向美國。
這些年,美國在掏空歐洲自主產業方面,可謂是招招見血。
從蠻不講理的鋼鋁關稅,到威逼利誘著買美國的高價天然氣,再到用補貼法案挖歐洲的墻角,哪一件事不是在盤算著掏空歐盟的產業,削弱它的自主能力。
美國的這套“關稅刀法”,玩得是爐火純青。打你一巴掌,再給你一顆甜棗。讓你疼,但又離不開他。
明明知道對方的心思不在你身上,惦記的只是你的家底,但因為幾十年的捆綁和安全上的依賴,你又不敢輕易撕破臉。
這種明知是毒藥卻不得不喝下去的糾結,恐怕只有歐洲的精英們自己才能體會。
再看另一邊,中國的態度就干脆多了。
馮德萊恩這次來,名義上是慶祝建交周年,可誰都清楚,她兜里揣著一堆棘手的問題。
她想要中國的稀土,來完成自己的綠色能源轉型。她想要中國的市場,來賣歐洲的汽車。
她甚至還希望中國能在俄烏問題上,替歐洲分擔些壓力。
嘴上,歐盟天天喊著“去風險”,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可身體卻誠實得很。
沒有中國的光伏、電池和供應鏈,歐洲的“綠色雄心”就是一句印在紙上的口號。
這種擰巴的心態,讓她這次出訪的目標變得異常微妙。
與其說是來施壓,不如說是來探路,想在美國的關稅大棒徹底砸下來之前,為自己找條后路。
而中國的回應,藏在外交辭令的細節里。官方通稿上那句“經雙方商定”,而非慣例的“應邀來訪”,幾個數字,分量極重。
歐盟應該明白,我們是平等的,別再抱著高高在上的幻想,那一套不好使了。
你想談合作,可以。
但你剛把十幾家中國企業拉進黑名單,扭頭就想讓我們開放稀土出口,哪有這種“一邊制裁,一邊乞討”的道理?
中國愿意看到一個強大的歐盟,但前提是“戰略自主”。
這個自主,不是讓你在中美之間反復橫跳,更不是讓你一邊吃著飯、一邊砸著鍋,對我們的家事指手畫腳。
外部的擠壓固然難受,但歐盟真正的命門,還是在于內部各個勢力的撕裂。
馮德萊恩這次出訪,本來她想一個人來,展現歐盟的統一形象。
結果呢?內部吵翻了天,最后硬生生變成了她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的“雙頭出訪”。
一個動作,就暴露了整個歐盟的尷尬。這哪是一個聲音在說話?這分明是一支湊在一起、各懷心思的樂隊,人人都有自己的譜,誰也不服誰。
27個成員國,27本難念的經。
東邊的國家忌憚俄羅斯,指望美國。
南邊的國家愁著經濟,盯著中國。
德法這兩個老核心,既想保持獨立,又被現實捆得動彈不得。
力量本就不多,再這么一內耗,簡直是自斷經脈。一盤散沙,如何能抵御得了外部的風浪?
這種分裂,讓歐盟在任何一張談判桌上都顯得底氣不足。
馮德萊恩即便在中國談得再好,回到布魯塞爾,也可能被內部的否決票瞬間推翻。這才是她最大的后顧之憂。
所以,歐盟未來的會怎么選擇?
要么徹底躺平,成為美國的“新日本”。
全面捆綁,交出經濟和外交的自主權,換取軍事上的保護。
這條路最省心,但也最窩囊。
短期內或許能得到些許安穩,但長遠看,無異于被溫水煮青蛙,最終淪為一枚華盛頓棋盤上的高級棋子。
還是繼續選擇搖擺,在鋼絲上跳舞。
今天和美國秀恩愛,明天又對中國拋媚眼。但這已經被證明是條死胡同。
繼續搖擺最終的結果,只會是兩邊都看你不順眼,不斷被雙方消耗,最后被時代徹底拋棄。
或者歐盟選擇咬碎牙齒,真正實現戰略自主。
這意味著要建立獨立的防務,整合內部市場,形成統一的對外聲音。
對于歐盟分裂目前的內部,這更是天大的難題。
從目前來看,歐洲依然在兩種道路之間猶豫不決。
既想要想保住對美的傳統依賴,又不愿徹底放棄與中國的經貿合作。
他們始終幻想能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在不選邊的前提下繼續獲利。
然而事實是,地緣競爭下沒有真正的“中立地帶”,遲疑本身就是最危險的姿態。
俄烏沖突的烈火,還在灼燒著歐洲的血肉。美國的資本,像一臺巨大的抽水機,正源源不斷地吸走歐洲的財富。
而歐洲引以為傲的工業,尤其是德國的汽車產業鏈,正在加速向東方轉移。
這一切,并不是中國以某種政治手段刻意爭取來的。
中國只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保持產業鏈穩定,推進高水平開放,為企業提供了可靠的發展平臺。
反倒是歐洲自己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內部團結的缺乏信心,會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資本開始將目光轉向更具確定性的中國市場。
總之,接下來一周的談判,將成為決定跨大西洋貿易格局的關鍵節點。
如果歐盟選擇讓步,不排除會在美方壓力下,逐步形成一個“美歐聯合對華”的貿易陣線。
但如果立場強硬,雙方摩擦升級,則可能引發新一輪關稅報復,令全球供應鏈再度面臨斷裂風險。
這不僅關乎歐盟自身的經濟安全,更將深刻影響全球貿易的未來走向。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