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公布“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場景案例(第一批)的通知》。經單位申報、地市推薦、專家評審,遴選了第一批“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場景案例共289個,涵蓋了醫療服務管理、基層公衛服務、健康產業發展、醫學教學等四個領域的12個方面、44個應用場景。
深圳共有30個案例上榜,其中市屬醫院(含市衛健委)8個,寶安區6個,坪山區5個,福田區4個,南山區3個,龍崗區2個,羅湖區和龍華區各1個,光明區、鹽田區和大鵬新區無案例上榜。
寶安坪山福田占15例 光明鹽田大鵬無案例上榜
為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發展人工智能的工作部署,充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健康醫療服務水平,改善居民就醫體驗,加快衛生健康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省衛健委上半年組織開展了“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場景案例征集工作。經單位申報、地市推薦、專家評審,省衛健委共遴選了第一批“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場景案例共289個,涵蓋了醫療服務管理、基層公衛服務、健康產業發展、醫學教學等四個領域的12個方面、44個應用場景,日前該批案例被正式公布。
省衛健委稱,希望各地、各單位參考借鑒這些有益做法,結合實際予以落地推廣。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醫療衛生”的探索和實踐,豐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效率和質量,推進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
首批入選的289個典型案例中,深圳有30個案例成功上榜。其中市屬醫院(含市衛健委)8個,寶安區6個,坪山區5個,福田區4個,南山區3個,龍崗區2個,羅湖區和龍華區各1個,光明區、鹽田區和大鵬新區無案例上榜。
寶安區人民醫院醫學影像智能輔助診斷系統。
寶安區的醫療機構表現也十分突出,共有6個案例入選,其中五個案例全部來源于寶安區人民醫院。該院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在病理診斷中的應用案例,通過對大量病理圖像的學習訓練,累計完成宮頸液基細胞學樣本分析10萬例,AI陽性率11.89%,上皮病變敏感性超過99%,大幅提高了病理診斷效率和準確性,減少了漏診誤診風險。影像AI系統在放射影像快速智能診斷中的應用案例,完成肺部影像分析27萬例、CTA影像分析3萬例,將肺部CT單列影像診斷時間從15分鐘降至5-8分鐘。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人民醫院的基于多模態AI的腸道準備質量智能檢測平臺,有效降低了腸道準備不充分率,提高了患者依從性。
案例覆蓋十余應用場景 “醫學影像智能輔助診斷”占6個
深圳30個入選案例在應用場景上覆蓋廣泛,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療衛生的各個環節。其中,“醫學影像智能輔助診斷”應用場景案例有6個,“智能病例輔助生成”案例有5個,“智能預問診”“智能醫療文書質控輔助”案例也各有3個。此外,手術智能輔助規劃、智能門診分診、智能醫療質量管理、智能醫院經濟管理決策支持、智能健康管理、智能慢性病管理、中藥智能生產設備、基層全科醫生智能輔助決策、臨床專病輔助智能決策等應用場景均有案例入選。
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福田)“‘仲思’智慧中醫平臺”。
如在“醫學影像智能輔助診斷”應用場景中,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的“DeepSeek大模型驅動的影像應用”案例,通過整合醫院多系統資源,借助大模型推理能力,為影像診斷醫生提供精準診斷關鍵信息輔助,報告生成效率提升約30%,解讀準確率與高年資醫生匹配度達90%以上;在“臨床專病智能輔助決策”應用場景中,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福田)的“‘仲思’智慧中醫平臺”案例,基于中醫大語言模型,實現了醫患對話實時轉寫、診療輔助等功能,已在下屬多家社康和社區醫院部署,提升了社康接診效率。
部分上榜案例
深圳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和數據管理中心:智能預問診 醫生寫病歷平均節省一半時間
深圳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和數據管理中心(市衛健委下屬單位)利用全市1000多萬本地醫療衛生語料進行集中訓練和標注,采用大模型+RAG/提示詞工程等技術,建設了覆蓋就診全流程的“深小衛AI預約”健康助手。
“深小衛AI預約”具備3D數字人、智能導診、智能客服、智能陪診、智能預問診、智能報告解讀等功能。其中3D數字人結合深圳市衛生健康委IP形象設計,提供語音、文字、動作等多種交互方式,實現與客服咨詢、門診分診、陪診等全流程融合。智能導診結合患者病癥,提供醫院科室智能推薦和門診掛號服務。智能客服為居民提供醫學知識獲取、就醫流程指導、復雜問題解答等功能,實現24小時問答咨詢。智能預問診通過采集患者疾病信息,自動生成結構化病歷并同步至醫生HIS工作站。智能陪診通過對傳統門診的就診流程優化,以可視化動態流程圖形式,實時更新患者的就診流程和狀態,為患者提供就診全流程智能指引服務。智能報告解讀為患者提供報告上傳、異常指標分析、風險評估及健康建議等服務。
自2025年1月上線以來,“深小衛”數字人服務患者近萬人次,問答數累計4萬余次,已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深圳市中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試點上線AI全流程就醫服務,并正向全市醫院推廣使用。智能分診場景快速掛號功能對比傳統預約流程,平均縮短了3-5分鐘。智能預問診平均為醫生節省50%病歷書寫時長。智能陪診,實現了引導患者有序就醫,大幅度減少了患者門診就診時長。
龍華區人民醫院“龍醫AI小助手”。
龍華區人民醫院:“龍醫AI小助手”服務5.6萬多次評審場景查詢
為將分散的制度轉化為員工可即時調用的行為決策依據,2025年2月21日,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基于DeepSeek大語言模型研發、上線“龍醫AI小助手”智能問答系統,通過整合超300份國家、省、市、區及院內政策法規、章程制度、專科規范等構建院內制度知識圖譜,采用Function Calling技術實現智能調度,精準解析制度內容,自動化輸出文檔材料。系統結合RAG增強技術,建立包含政策法規、制度文件、典型問題和最佳實踐的向量庫,支持條款關聯檢索與場景化應用,并通過持續學習機制優化推薦策略,為醫院制度管理提供全流程智能管理支持。
“龍醫AI小助手”智能問答系統依托DeepSeek深度語義理解技術,實現復雜制度的智能拆解與可視化呈現,讓制度學習從“紙質文檔”躍遷為“立體認知”。截至今年4月29日,系統累計服務5.6萬多次評審場景查詢,完成高頻調用驗證;大模型完成超255萬字符醫療領域知識注入,構建精準院內制度語義網絡,輸出標準化知識條目600萬+Tokens,覆蓋制度解讀、診療規范等高頻需求。
龍崗區婦幼保健院智慧化古法煎藥系統,機器人替代83%人工操作。
龍崗區婦幼保健院:AI生成個性化煎煮方案 機器人替代八成多人工操作
龍崗區婦幼保健院研發智慧化古法煎煮系統,以“人工智能決策中樞+工業機器人執行終端+區塊鏈溯源網絡“的模式,實現古法煎藥工藝標準化,生產全程透明化。
該中藥代煎服務是由三大智能平臺協同運作,實現全程無人化操作。一是智能收貨平臺,對接供應商數據,AI自動核驗飲片產地資質、質檢報告,確保原料合規。二是AI調劑審核平臺,自動校驗處方合理性,高清攝像頭記錄調劑過程,杜絕配藥差錯。三是機器人煎煮平臺,AI生成個性化煎煮方案,機械臂自動搬運砂鍋;通過高精度流量傳感器+深度學習算法動態計算藥材吸水率,智能加水,實時精準調控加水量;利用超高頻RFID傳感網絡,砂鍋植入式耐高溫電子標簽實時采集煎煮全流程數據。
該平臺2025年4月研發落地,日均煎煮350劑,機器人替代83%人工操作,區塊鏈存證降低醫療糾紛風險,藥效物質提取率提升37%,達家庭自煎水準,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南山區人民醫院出院小結AI智能生成系統。
南山區人民醫院:AI智能生成出院小結只需5分鐘 效率提升83%
一直以來,出院小結撰寫是醫療文書工作中的“耗時大戶”,醫生需反復整合患者基本信息、入院診斷、治療過程、檢查結果及出院醫囑等數據,其中南山醫院每份出院小結平均需住院醫師耗費30分鐘,且80%內容屬于標準化表述,占用醫生大量工作時間。
南山區人民醫院引入DeepSeek R1671B滿血版大模型,通過深度對接醫院HIS、EMR、LIS、PACS等醫療信息系統,構建起全維度診療數據實時采集網絡。依托RAG技術,系統整合醫院47個臨床科室歷年評選出的327份優秀出院小結模板,打造出不同專科的出院小結模板知識庫。當醫生在系統下達“今日出院”醫囑時,系統將對患者全周期診療數據進行毫秒級語義解析與結構化提取,解析患者入院記錄、首程病歷、查房記錄、護理記錄、檢查檢驗報告、用藥治療過程、手術麻醉記錄等全過程診療數據,個性化地智能生成患者基本信息、入院情況、入院診斷、治療經過、出院情況、出院診斷、出院醫囑等七大出院小結模塊,并無縫嵌入標準化病歷模板,無需醫生重新撰寫出院小結病歷,打開出院小結界面即可直接看到出院小結智能生成內容,并支持一鍵導入最終打印病歷,省去病歷重復撰寫、數據反復查看、界面來回切換等繁瑣操作。
截至2025年5月20日,該系統已累計智能生成3924份出院小結,單份生成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5分鐘,效率提升高達83%。臨床調研顯示,92%的醫師反饋該系統顯著減輕文書工作負擔,使他們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患者健康教育與醫患溝通環節。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韓成良 謝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