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當《華爾街日報》記者拋出“中方是否阻止李嘉誠出售港口”的問題時,發言人林劍先是模糊回應“我不掌握你說的情況”,但緊接著話鋒一轉,亮出了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的權力:“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這段話的轉變,透露了這件事非同尋常,因為此時,距離交易談判獨占期截止,僅剩兩天。
這是一筆價值高達228億美元的交易,是長和系過去二十年積累下來的80%全球港口資產的命運交接,更關鍵的是,它涉及的并不僅僅是買賣那么簡單——而是中、美、巴拿馬之間繞不開的戰略布局,是李嘉誠家族的避險操作,李嘉誠為了這筆交易或許會不擇手段。
此前,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公開喊話稱,“巴拿馬運河是美國的財產”,并警告稱必要時將動用武力“收回控制權”,這番話雖未變成現實,但對李嘉誠來說,卻足以作為警鐘。
在地緣風險逐步放大的背景下,選擇及時高位套現港口資產,成為長和集團的戰略選項,李嘉誠準備將剩余80%打包出售給一個美歐主導的財團,具體由美國貝萊德和瑞士地中海航運牽頭。
但這樁交易的真正變數,在于中遠海運的介入。
就在7月22日,彭博社披露,中遠海運正尋求在交易結構中獲得“否決權或同等權利”——這不是普通的投資,而是意圖掌握關鍵戰略決策的入局方式。
所謂“否決權”,即對涉及國家安全、信息安全或對中方構成利益風險的重大決策,中遠擁有一票否決的能力,這個要求,在一場跨國并購中,足以左右整個交易格局。
這項訴求看似強勢,實則背后有深層邏輯,巴拿馬港口不僅是重要商業節點,更牽動著全球航線中最敏感的通道之一,一旦整個港口由美歐資本掌控,中國未來在巴拿馬航運系統中的話語權將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邊緣化”,于是,中方開始施加壓力。
貝萊德與MSC在壓力下,不得不作出妥協,據知情人士透露,財團最終被迫接受中遠“平等加入”的提議,甚至同意開放部分運營數據,接受中國網絡安全法的監管條款。
要知道,港口運營早已不僅僅是吊裝貨柜與調度船只,現代港口,特別是長和系打造的智能碼頭管理系統,涵蓋了人工智能調配系統、全球衛星定位聯動、實時貨物流通鏈路等關鍵數據平臺。
這些平臺與系統,構成了一整套港口智能神經中樞,其敏感程度,不亞于一套“軍民融合”的指揮鏈。
中方堅持納入《網絡安全法》的審查框架,便等同于要求未來財團中的港口系統必須對中方開放安全審查權限。
這一條款的存在,使得貝萊德一度嘗試“規避”中遠加入:先由瑞士MSC取得51%控股權,以避開美方直接介入港口運營的指責,隨后又設想將位于巴拿馬的兩個港口“剝離單獨交易”。
但最終,大家都沒有答應各自的提議,這場協商也就不歡而散了。
距離7月27日談判截止日愈近,各方仍未達成最終一致,中遠是否會最終以約33.3%的股權、并帶有關鍵否決權的身份進入交易結構,仍未揭曉。
一旦協議未能如期敲定,交易將面臨延期處理,甚至流產,而一旦交易流產,各方都將面臨極大損失——長和的港口資產估值將面臨調整,美資財團將喪失戰略投資窗口,中方則可能失去對全球航運鏈條的關鍵話語權。
在美方,政界已不再遮掩其戰略意圖,密歇根州共和黨眾議員穆勒納爾公開致信巴拿馬政府,稱“中遠參與港口運營將對我們兩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不可接受的風險”,這封信,被視為美方正式插手該交易的“警告信號”。
與此同時,巴拿馬政府一邊與美軍舉行“極限2025”聯合軍演,一邊則在公開場合強調“合同就是合同”,表示維持對商業中立性的立場。
但中立能維持多久?在軍事壓力、外交博弈和資本競合的三重夾擊下,巴拿馬的“中立”是否只是姿態,值得觀察。
長和集團雖然多次公開表示,“交易將嚴格遵循合法、合規流程,絕不在不合法的條件下完成”,但在國際政治與安全掛鉤的背景下,合法與合規本身,也不再是純粹的商業范疇。
所以這場博弈,都得等到7月27日才能揭開真相,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信息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長和出售海外港口,正被中國政府調查?外交部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