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腫瘤檢查診斷領域,PET/CT檢查堪稱“神器”,尤其是在兒童腫瘤的診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影像檢查大多存在輻射問題,這也讓很多家長憂心忡忡,擔心PET/CT檢查產生的輻射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那么,PET/CT檢查是什么?孩子做PET/CT檢查安全嗎?
什么是PET/CT檢查
PET/CT檢查,全稱為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及計算機斷層顯像。它是將PET與CT融為一體的影像檢查設備。
PET能夠探測人體代謝活動,通過標記葡萄糖等代謝物質,追蹤人體細胞的代謝變化,腫瘤細胞代謝往往比正常細胞活躍,更容易被PET檢測到。而CT則可以清晰地顯示人體的解剖結構,提供病變的準確位置、大小和形態等信息。二者結合,一次顯像就能同時獲得病變的功能代謝信息和解剖結構信息,有助于醫生更準確地判斷腫瘤的性質、范圍,還能發現早期微小病灶,對腫瘤的診斷、分期、療效評估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雖然PET/CT檢查存在一定輻射,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設備的輻射劑量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醫生在決定是否給孩子做PET/CT檢查時,會充分權衡檢查的必要性和潛在的輻射風險。只有在通過其他檢查手段無法明確診斷,且PET/CT檢查的結果對孩子的疾病診斷、治療方案制定具有關鍵作用時,才會考慮進行該項檢查。并且,檢查過程中,醫生也會采取一系列防護措施,如給孩子的敏感部位提供鉛屏蔽防護等,盡可能減少輻射對孩子身體的影響。
透視病灶的“代謝追蹤器”
如果把身體比作一座城市,那么細胞就是這座城市里的居民,而葡萄糖則是居民們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當身體的某個區域出現異常活躍的“問題居民”,比如腫瘤或炎癥細胞時,它們會比正常細胞需要更多的能量,瘋狂地消耗葡萄糖,導致葡萄糖在這些特定部位大量聚集。
PET/CT檢查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特點。醫生會將一種含有微量放射性標記的葡萄糖(18F-FDG)注入患者體內,然后通過PET掃描儀追蹤它在體內的分布情況。那些“問題居民”無法分辨正常葡萄糖和帶有放射性標記的葡萄糖,所以代謝異常的部位會大量攝取這種標記葡萄糖,造成標記葡萄糖在局部堆積。這樣一來,在PET掃描儀下,這些異常部位就像亮著的“燈泡”一樣被清晰地顯示出來。同時進行的CT掃描會提供清晰的解剖圖像,將兩種圖像結合,醫生就能準確分辨病變的部位和性質,從而實現對病變的早期發現和全身篩查。
不少家長認為,PET/CT只能用于癌癥篩查,其實它的應用范圍相當廣泛,不僅能用于癌癥相關檢查,在神經系統疾病和罕見病的檢查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可用于淋巴瘤、骨肉瘤的病情評估和療效監測,能定位難治性癲癇的異常腦區,還能尋找隱藏的感染灶(如深部膿腫)等,在兒童和成人疾病的診斷中都有廣泛應用。
一次檢查的輻射劑量有多大
真到了要給孩子做檢查的時候,不少家長總會“談輻射色變”,其實大可不必如此緊張。輻射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普通人每年從自然界接觸到的輻射劑量大約是3毫西弗(mSv),一次跨國飛行接觸的電離輻射劑量約為0.1mSv,做一次胸部CT接觸的電離輻射劑量約為7mSv,而每天吸一包煙,一年累計接觸的電離輻射劑量約為35mSv……
不過,兒童屬于輻射敏感人群,對兒童進行醫學檢查有著更為嚴格的規定。當兒童需要做PET/CT檢查時,核醫學科醫生通常會對輻射劑量進行預估,確保孩子受到的輻射劑量遠低于成人,并處于安全可靠的范圍之內。目前,PET/CT檢查的總輻射劑量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PET中放射性藥物產生的輻射劑量,另一部分是CT中射線產生的輻射劑量。兒童做一次PET/CT檢查的總輻射劑量約為5~12mSv,這遠低于致癌風險閾值(100mSv)。
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指出,醫療檢查的輻射劑量都在安全范圍內。以PET/CT檢查為例,兒童單次檢查的輻射劑量(5~12mSv)相當于成年人做2~3次胸部CT,其致癌風險概率極低,和自然患癌率的微小波動差不多。因此,家長們不必因過度擔心輻射而猶豫是否給孩子做必要的檢查。
如何減少檢查中的輻射劑量
盡管一次PET/CT檢查的輻射劑量有限,但不少家長還是會擔心,想知道有沒有辦法能進一步減少檢查中產生的輻射劑量。
其實,減少患兒在PET/CT檢查中受到的輻射,要遵循ALARA原則——即讓任何輻射照射都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在滿足臨床檢查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核醫學檢查的輻射劑量,始終把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為孩子的健康保駕護航。
具體到實際操作中,需要醫生和家長共同配合,常見的減少輻射暴露的措施有這些:一是使用兒童專用方案,根據孩子的體表面積,減少放射性藥物的用量;二是采用低劑量CT模式,優化掃描參數,縮小掃描范圍;三是對身體的敏感器官和腺體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四是挑選新型的掃描設備,以降低對放射性藥物劑量的需求;五是檢查后讓孩子適當增加飲水量,讓放射性藥物盡快排出體外;六是運用新的人工智能方法,提升圖像質量,降低掃描過程中產生的輻射劑量。
還有些家長擔心,做完PET/CT檢查的患兒回到病房后,會不會對周圍孩子產生輻射,影響其他孩子的安全。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在日常的短暫接觸中,比如,相距1米面對面接觸2小時,周圍人受到的輻射劑量大約只有30微西弗(uSv)。這對接觸者不會有任何影響,家長不必恐慌。
總之,PET/CT檢查的出現是醫學進步的成果,其輻射風險可控,醫生只會在必要時才會建議孩子接受這項檢查。在檢查中,家長也可以主動和醫生溝通檢查目的、防護措施等,共同為孩子選擇最佳的診療方案。
來源:學生健康報
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核醫學科 劉俊 栗欣
策劃:張燦燦
編輯:穆薪宇 于洋
校對: 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