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菜的味覺譜系里
二荊條是不可或缺的靈魂
它的一生
從一顆小小的、扁扁的種子起步
吮吸大地的養分
接受陽光與雨露的滋養
萌芽、吐葉、開花、掛果
火紅,是它成熟的標記
也是它留給世間最耀眼的倩影
香辣,則是它留給世間最好的味道
歷史資料記載,四川地區的海椒,在清朝初年由客家人從廣東和福建引入。在總結推廣種植經驗后,形成了牧馬山、新都、十陵、大面一帶的辣椒主產區。據《華陽縣志》記載,清朝時期,牧馬山地區出產的二荊條辣椒成為皇家貢品。
在2009年
雙流二荊條辣椒入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如今
借助現代化種植技術
這一傳統農產品煥發出新的活力
今天,請跟隨鏡頭,見證雙流二荊條如何從種子到餐桌,如何用一生詮釋“香辣”,成就川菜的靈魂伴侶。
二荊條的故事始于春季,農民將種子播撒進牧馬山肥沃的土壤,“幼兒”時期的二荊條扁扁的,模樣小巧而不起眼。
三月,二荊條的種子們破土而出。它們怯生生地從泥土里鉆出來,展開兩片嫩綠的葉子,開啟了童年生活。
菜農不懼風雨陽光,定期下田,為它們松土、除草、施肥和捉蟲。望著照料者的笑臉,二荊條們開開心心地茁壯成長。
很快,二荊條們迎來了“青春期”,它們活力滿滿,在枝頭開出了白色的花朵,釋放出迷人的香氣。蜜蜂成了它們的好朋友,飛來飛去幫助它們傳遞愛情,孕育下一代。
成年后的二荊條,生出了很多“小綠寶寶”,它們凝視大地,一天比一天更長更胖更綠,逐漸長出了“J”形彎鉤。
夏天的陽光,一天更比一天強烈。二荊條“寶寶”補齊了鈣,漲紅了臉。它們在呼喚主人,“主人,我們成熟了,快來把我們帶回家吧!我還想上桌哩。”
菜農仿佛聽見了二荊條“寶寶”的召喚,挎上竹籃,來到田間,彎腰采下,裝滿一籃。火紅的一身,是它們最美麗的衣衫,更是菜農付出幾個月勞動后的收成,辣在嘴里,甜在心里。
二荊條成熟季,也是四川人制作豆瓣醬最忙碌的時節。菜市場,商戶將洗凈的二荊條放入機器,轉動一下按鈕,眨眼間,變成了細碎的辣椒顆粒,這是制作豆瓣醬最基礎的材料。
好些人家還在里面放一些發酵后的胡豆瓣,拌入鹽、花椒等調料,靜置在太陽底下晾曬,再裝入陶缸。這一罐,可以吃上一年哩。炒回鍋肉、麻婆豆腐等川菜時,舀出一小勺,提味增香。
在菜板上,刀起刀落間,二荊條釋放出濃烈的香氣,和切好的二荊條一道,成為了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采摘下來的二荊條吃不完怎么辦?就把它曬干,做成干辣椒保存。它們體內蘊藏的種子,又可以化作新一季二荊條的生命,開啟下一個輪回。
審 核:琳 琳
主 編:云 涌
編 輯:小 寒
來 源:雙流發布、云上雙流(攝影 龔榜玉)
主辦單位:中共成都市雙流區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