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電話突然闖入我的生活
什么?我的銀行卡賬戶涉嫌詐騙!
肯定是打錯了
但對方卻準確報出了你的信息
你慌了嗎?
警惕!冒充公檢法詐騙
真實案例
廖女士接到一通自稱
“某市公安局民警”的來電
對方聲稱其身份證被冒用
涉嫌一起216萬元的詐騙案
要求她“配合調查,自證清白”
對方發來“逮捕令”照片
廖女士瞬間慌了神
在“案件機密不得告知任何人”
的恐嚇下
她將自己的銀行卡號、密碼
及短信驗證碼
全盤告知對方
“那幾天吃不下睡不著
整個人都快垮了”
廖女士回憶道
7月20日中午
心神不寧的她
來到銀行網點查詢賬戶
當柜員告知其
活期賬戶僅剩20余元時
廖女士瞬間癱軟
經進一步查詢
工作人員發現她名下的
數十萬元定期存款
和理財產品尚未動用
察覺異常的柜員耐心引導詢問
廖女士因害怕“泄密”
拒絕提供更多信息
銀行柜員立即向反詐中心反映情況
民警輔警火速趕到現場
查看廖女士的手機聊天記錄
確認這是典型的
冒充公檢法電信網絡詐騙
此時詐騙分子企圖指使廖女士
提取全部存款轉入“安全監管賬戶”
經過民警與銀行工作人員的耐心勸說
廖女士主動放棄取現
詐騙套路全解析
精準信息+恐嚇話術:
詐騙分子通過非法獲取受害人的個人身份信息,冒充公檢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電話或微信、QQ等社交軟件聯系受害人,謊稱受害人涉嫌違法犯罪,需要配合公安機關接受調查,并對其進行威脅恐嚇。
深度洗腦+嚴格保密:
展示虛假通緝令、立案決定書等法律文書增加權威性和可信度,并以“案件涉密”為由禁止受害人嚴禁將此事告知親友,并誘導受害人切斷與外界聯系。
安全賬戶+資金轉移:
要求受害人“財產審查”以“洗脫嫌疑”,將名下所有資產轉賬至“安全賬戶”接受財產審查,或繳納高額“取保候審金”。
吳中意識防提醒您
1
公檢法機關辦理案件時會當面向當事人出示工作證件或者相關法律文書,絕對不會采取電話、微信、QQ、會議共享屏幕等形式進行網上辦案。
2
凡是通過網站或者APP出示帶有“公檢法”的名稱標記的種種“通緝令、拘捕令、警官證”,都是詐騙!
3
公檢法機關不會進行所謂的“資金驗證”,不會讓你轉賬、取現,不會上門拿取公民財產!
素材來源:公安部新聞傳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