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的陳諾背著卡通書包,蹦蹦跳跳地沖進四川芝皇農業的菌菇科普園時,智能溫濕度計剛好報時:上午九點,空氣濕度 70%。這個數字她記得牢,因為上周在 “菌菇小課堂" 上,老師說這是香菇最喜歡的 “家"。現在她是這里的 “小小講解員",要給來參觀的小朋友介紹那些從桑枝里 “長" 出來的神奇菌子。
陳諾的講解從粉碎車間開始。75KW 的粉碎機正在工作,粗壯的桑枝進去,出來的是蓬松的木屑。“這些桑枝以前會被燒掉,現在變成了菌菇的食物。" 她踮起腳尖指著觀察窗,聲音清脆,“就像媽媽把菜切碎了給我吃一樣,機器把桑枝切碎了給菌菇吃。" 去年她第一次來,還以為這臺轟隆隆的機器是 “怪獸",現在卻能說出 “三級粉碎" 粒度控制在 3-5 毫米 這些專業詞,都是跟著技術員王叔叔學的。
養菌車間是陳諾的 “秘密基地"。28 棟廠房像童話里的城堡,每棟都有不同的 “居民":A 棟住香菇,B 棟住木耳,C 棟住她最喜歡的金針菇。“你們看這菌棒上的小洞," 她指著袋口的菌絲,“這是菌菇的窗戶,它們要從這里探出頭來看世界。" 有小朋友問為什么金針菇是黃色的,她得意地拿出手機里的照片 —— 那是菌絲在顯微鏡下的樣子,像黃色的小森林,“因為它們的菌絲寶寶就是黃色的呀。"
周末的 “菌菇實驗室" 總是擠滿孩子。陳諾和小伙伴們穿著白大褂,在技術員指導下做實驗:把桑枝木屑和水按比例混合,裝進小袋子,再接種上菌種。“這是我們的 ' 菌菇寶寶 ',要等 28 天才能長大。" 她給每個袋子貼上標簽,寫上日期和自己的名字,“老師說等它們長出菌菇,我們就能帶回家給爸爸媽媽做菜吃。" 她的第一包香菇收獲時,媽媽用它做了香菇青菜,那是她吃過最香的一頓飯。
村里的變化藏在陳諾的作文里。《我的爸爸》里寫著:“爸爸以前在很遠的地方打工,現在在芝皇農業的車間上班,每天都能陪我去菌菇園。"《神奇的桑枝》里畫著循環圖:桑枝→菌棒→香菇→菌渣→肥料→桑樹,老師給了滿分,還貼在了教室墻上。現在她的同學里,有好幾個爸爸或媽媽在芝皇農業工作,放學路上大家會比誰知道的菌菇知識多。
最讓陳諾驕傲的是 “菌菇文創角"。她和小伙伴用桑枝做畫筆,蘸著菌菇提取的顏料畫畫;用廢棄的菌棒做小筆筒,貼上自己畫的菌菇圖案。上個月她們做的 “桑枝菌菇禮盒",還作為禮物送給了來考察的叔叔阿姨。“這個筆筒里的桑枝,是我爺爺種的桑樹剪下來的。" 她舉著自己做的作品,眼里閃著光,“爺爺說,沒想到桑枝能變成這么多寶貝。"
傍晚閉園時,陳諾會去看自己培育的菌棒。它們在恒溫箱里安靜生長,已經冒出了白色的菌絲。“明天就能看到小香菇了嗎?" 她對著菌棒小聲問,就像在跟好朋友說話。遠處,爸爸下班從車間出來,揮著手喊她回家。父女倆走在桑園邊的小路上,晚霞把影子拉得很長,陳諾的書包上,掛著用桑枝菌菇做的鑰匙扣,晃呀晃的,像一顆會發光的星星。
“等我長大了,要發明能讓菌菇長得更快的機器。" 陳諾牽著爸爸的手說。爸爸笑著點頭,告訴她公司正在建新的研發中心,以后會有更多厲害的設備。陳諾似懂非懂地點頭,心里已經開始盤算,明天的 “菌菇小課堂" 要給大家講什么新故事 —— 那些關于桑枝、菌菇和家鄉的故事,正在她心里慢慢長大,就像恒溫箱里的菌菇,充滿了希望和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